(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赵 晨 通讯员 陈一薇
本报讯 昨晚,第十八届“艳阳高照”文化艺术周文艺汇演如约登场,居民群众相聚运河之畔,在歌声、舞姿与鼓点中,共赴一场浸润乡土情怀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盛宴。
“十月是欢庆的十月,更是丰收的十月!”随着主持人的声音响起,现场掌声与运河晚风交织在一起。舞台上的故事,从一抹江南柔情开始,秀清社区25位舞者身着素雅服饰,伴着《运河绣娘》的旋律缓缓起舞,将水乡女子的温婉与灵动融入每一个动作;当舞姿还在观众心头萦绕,高照街道文化分馆带来的村歌《麦田里的旧屋檐》旋律已轻轻响起,朴实的歌词配上悠扬的曲调,瞬间勾起台下老人们的乡愁。现场,不少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眼中满是怀念。
高照实验学校与高家桥村的表演者一登场,便用武术表演《舞韵新秀》惊艳众人。只见武术的刚劲与舞蹈的柔美碰撞——少年们拳脚利落,每一个马步都稳如磐石;舞者们身姿轻盈,旋转间裙摆如绽放的花。力与美的完美融合让台下掌声此起彼伏,连孩子们都踮着脚尖,看得目不转睛。
小品《小强的自我修养》、篮球操《时刻准备着》、民乐《象王行》、双人舞《粽·忆》……11个来自各村、社区、学校、单位的文艺节目轮番登场,各有精彩,引得台下观众频频点头,掌声不断。
作为高照街道的文化盛事,“艳阳高照”文化艺术活动已走过十八载春秋。十八年来,它不仅是一场场文艺汇演的集合,更是高照街道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对当地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文化传承来看,“艳阳高照”为地方文化搭建了传承平台。舞台上,《麦田里的旧屋檐》承载着浓浓乡土记忆,《象王行》展现了传统民乐的独特魅力。这些节目将高照街道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融入艺术表达,让年轻一代在欣赏中了解家乡文化脉络,也让老一辈人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运河文化、乡土文化在这方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更重要的是,十八载的坚持让‘艳阳高照’成为高照街道的文化符号。”据高照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艺术周最初只是小型文艺表演,到如今已发展成集舞蹈、歌曲、戏曲、武术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参与主体也从少数文艺爱好者,扩展到各村、社区、学校、企业,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的氛围。每到艺术周举办时,居民们早早期待,演出当晚广场上更是座无虚席。文化的种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已悄然在高照街道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艳阳高照”推动了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它为辖区文艺骨干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不少普通居民通过参与节目排演,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参与者”,在艺术创作中收获成就感与归属感。它也是居民交流的纽带,邻里因共同筹备节目加深了解,因观看演出分享喜悦,文化的力量让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每年等‘艳阳高照’,就像等一场热闹的文化家宴。看着家门口的人演家门口的事,心里特别亲切。”居民何百雄说。
人民艺术为人民。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高照街道进一步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擦亮“艳阳高照”文化品牌,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其中,街道原创舞蹈《粽香》继在秀洲区群众舞蹈大赛中斩获金奖后,又在第五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舞蹈新作品展演中以组别最高分夺得桂冠;原创歌曲《麦田里的旧屋檐》参加嘉兴市“稻香余韵”村歌新作大赛并获得银奖。
月光下,大运河静静流淌,而“艳阳高照”的文化火种,已在高照街道的每个角落悄然生长。这场文化盛宴还将继续陪伴高照人,让文化的芬芳浸润更多人的生活,让高照街道的文化名片愈发鲜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