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出品、由巴黎歌剧院现任芭蕾艺术总监何塞·卡洛斯·马丁内斯执导的《堂·吉诃德》,自2015年世界首演以来,凭借其对塞万提斯文学原著的敬畏之心、对西班牙本土风情的真挚热爱,以及传承古典芭蕾精神的使命感,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近日,该剧受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登台亮相。
![]()
几乎所有以《堂·吉诃德》为蓝本的芭蕾舞剧,都植根于法国编舞家彼季帕(1869年首演)与俄罗斯编舞家戈尔斯基(1900年首演)所奠定的传统。对于熟悉马林斯基版的观众而言,马丁内斯的诠释带来一种既亲切又陌生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他延续了俄罗斯芭蕾学派严谨的结构与动作体系,强调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他也融汇了自身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将努利耶夫的男子技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念,以及丰富的西班牙民间舞蹈元素注入群舞编排之中,赋予人物更为真实、浓郁的西班牙气质。这种“古典”与“民俗”并重的改编思路,使马丁内斯版《堂·吉诃德》虽不及马林斯基版的宏大与华美,却更具人情味与感染力。
就故事框架而言,芭蕾舞剧《堂·吉诃德》直接取材自塞万提斯原著第二十一章,但随着时间推移与浪漫主义美学的浸润,情节重心逐渐转向少女奎特利亚、理发师巴西利奥与富人卡马乔之间的爱情纠葛,堂·吉诃德主仆的冒险线索反而被淡化。桑丘天真率直、略带喜感,堂·吉诃德则秉持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又通过民间舞与哑剧式表演的交织,丰富了视觉层次,营造出热闹而富有节奏感的舞台效果。可以说,马丁内斯在塑造桑丘的善良与堂·吉诃德的正直时,更贴近塞万提斯笔下人物的灵魂本色。
![]()
《堂·吉诃德》作为俄罗斯芭蕾的重要经典,其舞台呈现往往需在“西班牙风情”与“古典芭蕾范式”之间寻求平衡。而身为西班牙裔编导,马丁内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挑战以往芭蕾中西班牙人物的刻板印象——例如那些手执折扇、脚下却仍是标准芭蕾舞步的符号化女性角色。他不仅将剧情背景从虚构的“巴塞罗那港口”移回真实的拉曼恰(La Mancha),恢复了女主角地道的西语原名Quiteria,更致力于强化本土舞蹈风格,将弗拉门戈、波莱罗等民间舞汇融入人物性格塑造中。剧中出现了大量以民间舞蹈为素材的群舞段落,这些舞段的精彩呈现,首先源于编导对西班牙文化与历史的真诚尊重,而非俄法视角下的异域想象;其次,它们多以男女对舞或集体舞形式展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典芭蕾中群舞演员沦为“活布景”的惯例,更在视觉上点燃了观众对西班牙民间艺术的热情。
![]()
正如节目场刊中的导演自述,“保留芭蕾的编舞结构于我而言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我希望描绘出一个更具诗意、更为细腻的堂·吉诃德,展现他对杜尔西内娅所象征的完美爱情的执着追寻。”整部作品中,这位“崇高女神”的精神意象贯穿始终:序幕中,身披白纱的杜尔西内娅幻影开启了堂·吉诃德的冒险;第二幕里,与风车搏斗受伤后神志恍惚的骑士,将他心中的杜尔西内娅与少女奎特利亚的身影交叠;而至第三幕结尾,当堂·吉诃德见证奎特利亚与巴西利奥终成眷属、再度启程远行之际,杜尔西内娅的幻影又一次浮现……大幕落下,这位执着的骑士仿佛化身为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只留下一个无畏而孤独的背影。
在这部剧中,马丁内斯让芭蕾回到塞万提斯的文学原乡。他以西班牙编导的视角,将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融入舞者的身体叙事之中,使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舞台幻梦,既承载着历史的层叠印记,也焕发出属于当下的温度。它提醒我们:芭蕾艺术不止于技巧与形式,更在于对人性光辉与信念的叩问与回响。
原标题:《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吴羽婧:回到塞万提斯的文学原乡》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吴南瑶 钱卫
来源:作者:吴羽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