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除了,发福。
10月21日,作家冯唐在社交平台分享常年保持120斤的身材管理秘籍,喊话网友“如果你身边有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挺着个大肚子,我建议如果你有选择,千万不要跟他做正经事儿” 。这个人如果有个大肚子,说明很有可能他不自律。
这番将中年男性身材与工作能力直接挂钩的表述,迅速刺激到大批网友——有人觉得是“犀利真话”,也有人反驳“身材歧视”“以偏概全”。
而争议背后,更藏着当下人绕不开的身材焦虑:从年轻人的体重焦虑,到中年人的“抗油腻”压力,似乎“好身材”正被附加越来越多的评价意义。你曾因身材陷入过焦虑吗?又怎么看冯唐这番争议言论?
男性没有身材焦虑……吗?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毕业几年的同学聚会上,当年还算体格匀称的老同学,一个个像吹气球似的膨胀起来。年轻时经常胡吃海喝,奶茶啤酒小烧烤,体形还过得去;人到中年,老实本分,啤酒肚却弹来弹去。
然而,娱乐圈的男星们早已纷纷加入了“减肥夏令营”。
前有尹正凭着一道“尹正焖菜”瘦脱了相成功转型瘦身博主,后有檀健次、张新成等后浪们忍饥挨饿为角色牺牲体重。更别提黄晓明、高晓松等老炮们也早已改头换面焕发新生。连脱口秀演员南瓜都瘦了!
![]()
你以为的寻常男子:南瓜都瘦了,我有什么理由不掂量掂量肚子上的肉?
可能实际上的寻常男子:他们是谁?说真的,对我的啤酒肚有欲望也是人之常情。
![]()
人们不禁发出灵魂一问:男性真的没有身材焦虑吗?
![]()
图源:豆瓣截图
别误会,说男性没有身材焦虑的,大概是忘了180这道“鬼门关”吧?
在众多男人眼里,180可不是个准确的数字,而是一段光谱,从175至180,统称180,谁要是敢质疑,当场跟你翻脸,掏出尺子就比划上了。
对180的执着,轻则靠内增高实现,5至7厘米的增高鞋垫早已是人尽皆知却不能说的秘密。重则寻求臭名昭著的“断骨增高”外科手术的帮助,甘愿冒终身残疾的风险。(科普一个小常识,其实坐在轮椅上,高点矮点根本看不出来)

中年发福是个普遍现象
其实,中年发福是个普遍现象。
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人体重的研究。
以2004-2018年间,中国城镇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BMI指数变化为例。
无论男女,18-29岁是BMI指数最低的年龄段。也就是说,30岁以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瘦”的高光时刻了。
一旦到了下一个10年——也就是30-39岁,BMI指数明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远远甩开18-29岁年龄段一大截。
男性发福属于“猝然变胖”。30-49岁的中年男人就达到BMI指数的巅峰水平。但在随后的岁月里,BMI指数放缓甚至有明显下降趋势。
![]()
图为2004-2010年间,城乡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段平均BMI指数变化
不过,一个更悲催的事实是,发福还不仅仅是均匀地长胖(那样也好看些)。看看中年人傲娇的啤酒肚就知道,发福的肉,主要长在腰上。
一项针对7283名江苏18-69岁居民的调查表明,中年时,腰围真的会增加。18-29岁的男性,平均腰围82.3cm,到了30+的年纪,就已经偷偷膨胀了2.3cm,而40-50岁则相对趋于稳定,腰围平均值是84.9cm。
这种中年人最容易有的啤酒肚,其实就是中心型肥胖。
![]()
发福的原因,每个“啤酒肚”都清楚
你肯定也发现了,同学会上有人大腹便便,也有那么几个苗条如初。
抛开先天的致胖因子、遗传因素不谈,BMI指数确实在社会经济指标上,比如收入水平、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呈现出很大差异。
比如,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还发现,不同学历水平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相比,BMI指数刚好倒挂。
![]()
学历越高的男性,整体就越胖——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农村男性的平均BMI比受教育水平最低的男性高出1.1kg/m²左右。
在这篇论文的附录里,作者提到,中国肥胖的增长是社会经济之类的系统因素和城市化之类的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不健康的饮食和体力缺乏推动的。
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太垃圾了——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年人面临的困境。
是中年人太爱喝酒自作自受吗?
不是的,很多应酬的酒局逃不开、躲不掉,为了人情面子、为了生意单子,硬着头皮就上了。
再加上工作项目忙起来后,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又胡吃海塞暴饮暴食,不规律的三餐饮食也是长胖大杀器。
更关键的是,吃得多,还不爱运动。
有多少上班族,上班就是久坐,下班就是躺倒。为健身做得最大的努力,就是把减脂视频添加到收藏夹吃灰。
久坐不动,确实会让人看起来更圆润。研究发现,每天久坐时间增加1.5小时,BMI就会相应增加0.19、腰围增加0.57cm、体脂率上升0.44%。
![]()
中年人的睡眠,也是个问题。
三十而立,一夜好眠也随之远去,每天睡够8小时可能已是奢求。一项对2008名11-70岁人群睡眠时间的研究表明,30岁以上的人,每天睡眠时间约7.5小时,且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进一步下降。
睡眠不足会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而中年人代谢受睡眠减少的影响,比年轻人更大。这简直是难解的恶性循环。
一个让中年人气得跺脚的结论是:因为代谢受到影响,因此光是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
为什么身材焦虑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我们现在以瘦为美?可能还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物以稀为贵”,大部分人的身材都有点丰腴,少数瘦的人就变得炙手可热了。
在人类历史上,以美的名义对人的身体进行的种种修饰、装饰乃至残损,从来没有停止过。
英国慈善机构YMCA和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35%的男人表示很乐意为了获得完美的体重和身材而少活一年。
![]()
图@刘畊宏willliu
这就是消费文化的基本逻辑和策略——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关于身体的美的理想,推进为一种必要原则,由此将一种身体欠缺的压抑感施加于大众,刺激他们购买与消费的欲望。做一切你能做到的,选择你想要的身体,否则就是一个人懒惰、意志力薄弱甚至道德失败的表现。
是什么让我们对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越来越焦虑呢?
首先,一个人的形体在如今已经被和这个人的人格、甚至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我们会把人们对形体的积极管理与正面的人格特质联系在一起。当我们看到一个身材fit的人(无论男女),我们会判断ta“有毅力”、“自制力好”。而当我们看到一个过度肥胖的人,我们会认为ta缺乏自制力、懒惰;当我们看到一个过度消瘦的人,我们会怀疑ta是否抑郁、“有问题”。
过去,评价一个男性是否具有男子气概,性格、责任感、经济能力等因素有着很大的权重,但现在男性的身材、外貌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相比而言,在几十年前,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似乎更高于对外形本身的要求。我们也曾经更能够欣赏一个身材瘦削、但很结实的男人。我们的父辈中,很多人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游泳、篮球、乒乓,但他们很少会纯粹为了锻炼出好看的肌肉而练习。
与此同时,我们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指数、标准以及工具,用来衡量形体的完美程度。家里不仅要有体重秤,还要有体脂秤;公斤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你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BMI指数,才会被人称赞。当你去健身房的时候,教练总是让你站上一台仪器,然后从几十个复杂的身体数据出发来分析你的身体完美程度。标准越细致,能否达到标准带来的焦虑也会更高。
但是,当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样的形体时,真的会感到幸福吗?
你会发现,很多长期以来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焦虑的人,他们的焦虑并不会随着体重的减轻、身形的塑造而减轻。这是因为,我们对形体的焦虑其实只是一种表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以对形体不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
那些自我评价比较健康、幸福程度较高、对生活总体比较满意的人,则不太容易有各种形式的焦虑,包括形体焦虑。他们能够更坦然地面对镜子里不够完美的自己。有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焦虑水平也是变化的,在一个阶段里可能焦虑水平较高,对自己的形体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意,导致强迫性的锻炼和节食;但这种焦虑也有可能会随着生活处境的改善以及你对自己接纳程度的提高而减轻——这会让你活得更健康和快乐。
绝对的好是不存在的——比起“我为什么总是无法做到那么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好,但也已经够用了。”——够用就行了。
![]()
今日互动:
你曾经历过身材焦虑吗?
快来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
编 辑 | 韩振
综合 | 央视网 潇湘晨报 晨视频 新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浪潮工作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