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空座位,一场在荒地上的时装秀,一位从未露面的设计师。马丁·马吉拉用二十年时间,将"缺席"变成了最响亮的在场方式。如今,逾130套造型设计、T台秀影像和时装档案来到杭州天目里,"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回顾展正在呈现这位传奇设计师如何用沉默,改写了时尚的语法。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没有采访。没有露面。没有谢幕。白色标签上,连名字都不写。
这是他的全部姿态。
秀场不在巴黎时装周的官方场地。停车场。废弃仓库。地铁站。郊区荒地。任何不属于时尚的地方,都可能是他的T台。
衣服不追求完美表面。衬里翻出来。缝线暴露。毛边不修剪。解构,再重组。所有制作痕迹,变成设计核心。传统时装要隐藏的,他全部展示。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1990年春夏。巴黎郊区废弃荒地。模特穿着露出毛边的衣服,在孩童之间穿行。草地泥泞,天色阴沉,没有华丽灯光,没有精致布景。
那场秀之后,时尚界再也不一样了。
八十年代末的奢华风潮,被一场荒地里的秀宣告终结。Supermodel时代的完美主义,被故意露出的缝线撕裂。高级时装的神秘主义,被停车场的日光灯照得无所遁形。
一个新的时代,在废墟上开启。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马吉拉从不解释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出席活动。甚至拒绝让自己的照片出现。他的团队统一用"Maison Martin Margiela"签名,从不署个人名字。这不是谦逊,这是哲学——真正的创作者或许应当隐身于作品之后,让衣服说话。
而衣服说的,是关于时间的故事——
旧衣改造。军装拆解。古董蕾丝重生。他在跳蚤市场寻找材料,将被遗弃的织物赋予新生命。磨损不是缺陷,是痕迹。陈旧不是过时,是历史。每一件作品都带着时间的重量,诉说着被穿过、被使用、被活过的故事。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他的秀场邀请函,是缝在旧布上的地址。他的lookbook,是在街头随机拍摄的照片。他的标识系统拒绝一切炫耀——朴素的缝线标记,成为品牌最低调的身份符号。在必要的商业框架内,他依然坚守着创作的纯粹初心。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 滑动查看更多 >
10月1日至2026年2月1日,"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回顾展正在杭州天目里6号楼目里空间呈现。继2018年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全球首展后,展览首次登陆亚洲。逾130套造型设计、T台秀影像、时装档案和装置,完整呈现这位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神秘色彩的时装设计师二十年的创作历程。
一个拒绝出现的人,用二十年证明:最响亮的声音,有时是沉默。
![]()
1990年春夏那场在废弃荒地举办的秀,成为马吉拉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模特们穿着不符合任何已知时尚准则的衣服:衣摆露出毛边,缝线暴露在外,许多单品由旧物改制而成。
传统时装追求完美无瑕的表面,任何制作痕迹都被视为需要掩盖的瑕疵。马吉拉反其道而行之。他把衣服翻过来穿,让内衬变成外观;他保留制作过程中的临时固定线——那些本该在成衣前被拆除的假缝——作为最终设计的一部分。
1997年的那场秀将这种理念推向极致。他用人台模特外层的布料做成了马甲,不经拷边的线头与缝褶都暴露在外,面料上保留原始的"stockman"和
"semicouture"字样,打版时在面料上留下的辅助线条也没有擦除。裁缝工作室的内部标记,成为了设计语言本身。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一件衣服什么时候算完成?是设计师交出作品的那一刻,还是穿着者赋予它意义的瞬间?马吉拉质疑的,正是"完成"这个概念本身。当衣服被穿旧、被改造、被赋予新的生命,它是在衰败,还是在生长?
"Artisanal"高级定制系列为旧衣和回收材质赋予新生,打造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手工臻品。每一件作品都由不同来源的材料制作,每一件都是独特的。旧物携带着前一位主人的痕迹,当它们被重新组合,新的叙事便在材料的褶皱与磨损中生成。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Replica"系列则走向另一个极端。马吉拉从世界各地搜罗复古服饰,然后忠实还原,连标签都模仿原版。在马吉拉的逻辑里,所有设计都是对既有事物的重新阐释,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凭空创造,而在于如何重新组织已经存在的元素。
这种对制作过程的暴露,挑战了时尚产业对完美的定义。真正的奢侈不在于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对材料本质的尊重,对制作过程的诚实,以及对时间痕迹的接纳。
![]()
马吉拉对比例的处理充满实验性。他设计了夸张的"Oversize"系列,袖子长到拖地,肩线宽到离谱。当一件衣服大到完全脱离身体的轮廓,它与身体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是束缚,还是解放?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他将玩偶服饰等比放大成可供真人穿着的尺码。比例的错位制造出超现实的效果,让观者重新审视"正常"的定义。
他设计了印有连衣裙、毛衣和外套错视画效果的作品。远看像穿了西装,近看才发现只是印花。这种设计解构了时装作为符号系统的运作——我们穿衣服,到底是在穿衣服本身,还是在穿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那双源自日本传统足袋的Tabi分趾靴,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设计。将大脚趾与其他四趾分开的结构,成为一种介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实用与先锋之间的混合体。
时装设计师Marc Jacobs曾说:"任何意识到当代生活的人,都会受到川久保玲和Martin Margiela的影响。这两个品牌具象了抽象服装在人们心中的概念。"
比例的夸张、图像的错视、足袋的分趾——这些设计元素看似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对既定规范的质疑。马吉拉在拆解时装作为社会符号的运作机制,让观者重新思考服装与身体、与社会、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
马吉拉对白色近乎偏执。他的品牌标签是白色的,秀场邀请函是白色的,秀场布置是白色的,工作室和展示空间也多是白色的。他对各种深浅不一的白色情有独钟。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 滑动查看更多 >
这种对白色的执着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一种态度。白色是空白,是开始,是可能性。它不预设任何立场,不强加任何意义。这恰好呼应了马吉拉的创作理念——他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开放的框架。
白色也是匿名。在一个追逐个人品牌、设计师明星化的时代,马吉拉选择隐身在白色标签之后。他从不在作品上署名,团队以集体方式创作。在一个强调明星设计师的产业中,这种去中心化的姿态几乎是异类。但正是这种去个人化,让马吉拉的作品拥有了超越个人风格的持久生命力。
白色还是时间的容器。白色容易变旧,容易留下痕迹。一件白衬衫穿久了会泛黄,白色的墙面会积累灰尘。马吉拉接受这种变化,甚至拥抱它。这种对"完美新品"的抵抗,与他对时间、记忆的思考一脉相承。
![]()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 滑动查看更多 >
![]()
马吉拉的沉默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他拒绝一切采访,不解释自己的作品,不参加颁奖典礼。在一个设计师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解释作品的时代,马吉拉坚持让作品自己说话。过多的语言会限制作品的可能性,会将开放的意义固定为单一的解读。沉默,反而给予了作品最大的自由。
1957年,马吉拉出生于比利时。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从事了数年自由设计师工作。1984年至1987年,他担任让-保罗·高缇耶的助手。1988年,他在巴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同时代比利时设计师中唯一一位在巴黎创立时装品牌的先行者。
从1989年到2009年,整整二十年间,马吉拉持续挑战着时尚的既定规则。2009年春夏系列发布后不久,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离开自己的品牌。没有告别演说,没有最后的采访,甚至没有公开声明。此后,他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品牌后来几经易手,2014年迎来了设计师John Galliano,逐步从一个小众先锋品牌走向更广泛的商业视野。但马吉拉本人再也没有公开发声,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他的沉默显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彻底的创作姿态——选择彻底的缄默,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宣言。
![]()
此次"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回顾展由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和B1OCK携手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呈现,Alexandre Samson担任策展人,Ania Martchenko负责展厅设计。B1OCK在天目里11号楼一层设立了特别单元,展示中国藏家与爱好者的档案藏品。这个设计让展览不只是西方叙事的移植,而是试图建立跨文化的对话:马吉拉的作品在中国如何被理解、收藏与重新诠释?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解构主义、可持续时尚、档案复刻——当代时尚的这些热门话题,马吉拉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实践。他用二十年证明:时装可以不跟随潮流,不迎合市场,不遵循既定的美学标准。
三十多年过去,1990年那场废弃荒地上的秀已成为时尚史的标志性时刻。从1989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创作,加上此后十六年的沉默,马吉拉完成的不是某个系列,不是某双靴子,而是他选择的整个存在方式——用缺席定义在场,用沉默构建声音,用匿名留下印记。
如今,当这场回顾展来到杭州,我们终于有机会完整地回顾这位传奇设计师的创作历程。那些露出毛边的衣服,那些翻转的衬里,那些印有"stockman"字样的马甲,那些分趾的靴子,那些白色的标签——它们不仅是时装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关于创作、关于时间、关于沉默的诗篇。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在杭州天目里,当观众站在那些作品前,他们看不到设计师的脸,听不到他的解释,得不到标准答案。但这或许正是马吉拉想要的:作品自己说话,意义由观者完成。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重新创造,每一种理解都是一种新的可能。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在一个充斥着快时尚、网红爆款、算法推荐的时代,马吉拉的作品提醒我们:衣服可以不只是消费品,设计可以不只是风格,时尚可以不只是潮流。它可以是思考的载体,是态度的宣言,是对世界说"不"的方式。
而那个从不露面的设计师,用他二十年的创作和此后十六年的沉默,完成了一件最完整的作品——他自己。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现场©天目里美术馆
![]()
“马丁·马吉拉1989–2009:女装系列”展览海报©天目里美术馆
WORDS
Orpheus
EDITOR
Lesley、August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October22, 2025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