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頔
一场秋雨过后,入夜的济南已经有了些许凉意。透射出一抹温馨灯火的藉书园书店二楼,却进行着一场热火朝天的思想碰撞。
10月18日这个周六的夜晚,第44期学术酒吧活动如期而至。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志元带来主题为《审美力就是“钞”能力——当代青年必修的美商财商课》的学术分享。
四年前,主理人刘国胜承继“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周永年“与天下万世共读书”的宏愿,创办了藉书园书店。去年,又在此基础上升级推出“日咖夜酒”的知识付费模式——白天举办AI沙龙,夜晚开设学术酒吧,深受青年群体追捧,为济南乃至全国书店业态开辟出一条融合文化与商业的新路径。
![]()
学术酒吧活动已经走过了一年四季,本期活动是大主讲返场系列第一期。23名付费报名的听众先进行了自我介绍:有大学老师,有海归博士,有基层公务员,有艺术创业者,有银行高管,还有在读的大学生……真是应了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几十元的门票是个门槛,筛选出了真正想来听讲座的听众,而且让人更投入到听讲中去。在设置主题时,“能让人愿意掏钱来听课”这是个不低的标准,主办方必须要考虑话题的社会关注度,让学术真正走进大众。
“‘财商’就是那些创造价值、管理财富的认知、能力和素养。从价值创造的层面上看,美商是财商的一种进阶。”张志元在讲座中介绍,美好商数(Fine Quotient)反映个体通过审美活动和心理技能不断提升精神力量、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是衡量个体精神世界美好状态的一种指标。简单来说,美商就是审美的认知、素养和能力,是精神创造财富的能力。
“艺术投资、财商、美商,这些话题张志元教授在去年的学术酒吧中都有涉及,但今天的返场讲座,谈了不少新的东西,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一位在银行从事文化资产业务的听众去年也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可以说是“返场”观众,让她眼前一亮的内容是关于数字艺术资产的。
在张志元看来,数字艺术资产是一种新的艺术资产形态,其有三个特性:其一是多元性,数字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以及现实世界中材料的物理限制,艺术表达更具有广泛性;其二是共享性,数字艺术资产可以很方便地被共享、拷贝,越开发越多、越使用价值越大;其三是依附性,数字艺术资产依附于计算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数字技术设备来呈现。
结合科技前沿趋势,张志元指出NFT数字艺术是数字艺术资产的重要形式,也更具优势。一方面,任何艺术家的数字作品,只要经NFT加密,就无法复制与修改;另一方面,NFT去中心化特点有助于年轻的、非主流的、个性化的艺术家进入市场,增加艺术市场化领域和效率;此外,相比实物资产的市场运作,NFT数字艺术品进行网络推广、网上交易以及付款和交割时都更加便捷。
原计划8点半结束的讲座,由于“干货”太多,一直讲到了晚上9点。这时,主办方提供的果盘和酒水已经续了好几回,更为观众所期待的精彩互动环节才刚开始:有的听众提出了经济周期的问题,想得到投资的启示;有的听众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请教授为自己的艺术创业支支招……其实在讲座开始之前,还有教授饭局的环节,提供3个付费名额,可以和教授提前深入交流。
知名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大众讲授专业知识,这种模式让人想到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相比“坛坛都是好酒”的百家讲坛,学术酒吧的专业水平和话题吸引力一点都不逊色:杨朝明教授从电影《哪吒2》切入,解读儒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张克宾教授以《周易》为纲,论述天地与人生的大义;王蔚教授借《论语》讲述“人间清醒课”,试图让孔子的智慧服务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韩品玉教授聚焦《文心雕龙》的“文与道”,揭示文学与思想的关系;苏轼研究专家朱德泉则通过“苏轼在山东”的仕宦经历,探讨文学家与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赵月斌教授则拓展视野,讲述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如何点燃中国文坛;崔超然教授提出“AI觉醒三部曲”,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机关系;微信公开课讲师王小胡凭借短视频实战经验,分析新媒体内容的演化逻辑;冯力骏教授则结合新高考的变化,谈如何科学读书与高效学习……
而且这里真有好酒,还能和教授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夫复何求?
![]()
(近期活动预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