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王叔叔在小区花园散步,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头绊了一下。他虽然没摔倒,但一阵腰酸背疼让他皱起了眉头。回家后,这股担心却怎么也挥之不去:明明早饭营养、也爱锻炼,怎么骨头反倒越来越“不听话”了?女儿见了,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骨密度。
王叔叔笑着摇头:“人老了嘛,难免这点小毛病。”但谁也没料到,体检后医生却严肃地说:“您的骨密度比同龄人低一个区间,再小心一点,否则将来摔一下就不是小事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检查,其实早已悄悄让上千万中国家庭重视,我国每年超千万人成为骨密度检测的参与者。但很多人仍有疑问:查一次骨密度,真的能“管用十年”吗?骨量问题只困扰老年人吗?年轻人需不需要重视?
![]()
提起骨密度检测,不少人立马联想到“上了年纪才用得上”。其实,这一认知早已被医学界“推翻”。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骨组织中所含矿物质的多少。骨质疏松则是指骨密度下降、骨强度降低,导致骨头“空心化”、易骨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主动做骨密度检测的人数已超过一千万,其中不少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骨质疏松检出率也在逐步攀升。这背后,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长时间久坐、摄入钙质不足、喜欢碳酸饮料、怕晒太阳、节食瘦身,甚至熬夜,都在*悄悄透支*骨头的“本金”。
![]()
骨密度检测最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其可靠性高、误差小、辐射极低(约等于晒太阳一天的辐射量),孕妇、需长期观察骨量变化的人都适用。
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应该将骨密度检测纳入健康体检的一部分。有过骨折家族史、长期用激素药物、患有甲状腺或类风湿性疾病的人群,也应纳入重点筛查对象。骨量正常的人,一次检测往往能做5-10年健康参考基线,这也正是“查一次骨密度,能管十年无碍”说法的科学来源。
骨骼就像银行的存款。30岁前,大多数人都处于骨量“增值期”;30岁后,骨量开始缓慢流失。女性在更年期后,这一过程会显著加速。医学数据证实,女性绝经后骨量每年可下降2%-4%,骨折风险随之飙升。而早已步入“骨质疏松圈”的中老年人,小至腰背隐痛,大到轻微跌倒骨折,毫无预警。
![]()
骨质疏松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腰背变“弯”、身高变矮,甚至发生髋部骨折,往往已是疾病的“末班车”。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长期卧床还可诱发肺部感染、血栓、褥疮,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也成了骨质疏松的“候选人”。北京一项对18-35岁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密度偏低者高达9.7%。每天一杯奶茶、电子设备不离身、运动时间捉襟见肘,这些时髦的生活习惯,正在悄悄加速骨量的流失。
查一次骨密度,就是给骨骼做次“健康年检”,明确自己的风险等级。但只有检测显好,并不等于可以万事大吉。正确的骨骼养护策略决定了你能否赢得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骨骼健康。
![]()
骨骼健康秘籍主要有以下三步:
科学营养,骨气足
钙和维生素D是成骨主力军。医学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钙800mg,50岁女性和65岁男性每日应增加至1000mg。普通饮食中,牛奶、深绿叶蔬菜、豆制品是钙的“蓄水池”。而维生素D的补充,除了多吃海鱼、蛋黄,“每天晒20分钟太阳”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切记避开正午强光)。
适度运动,骨本增
骨组织“用进废退”,负重运动(如快走、广场舞、爬楼梯、打太极等)能显著延缓骨量流失。建议每周锻炼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生活管理,细节守护
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摄入,维持合理体重都能减少骨量流失。家里有老人,更应当调整居住环境(如安装浴室扶手、避免地滑),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