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社会,特别重视对智力的考核。但有一位首富却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如果通读历史,就会发现,所有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具备了非凡的勇气。最强大的团队,往往是这样的组合:一个剽悍的大佬,带着一位智力超群的谋士。
像刘邦+张良,刘备+诸葛亮,苻坚+王猛,石勒+张宾,侯景+王伟,朱元璋+刘伯温,朱棣+姚广孝。他们虽然最终有成功有失败,有些是正面人物,有些在历史上变成了负面角色。但是能在历史上留下许多篇章的团队,无一不是这种组合。
从中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
一,纯智力型的人物,不管有多么高明的认知,都无法破 局。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明朝人写的一本神书:《乾坤大略》。书中讲大宋抵抗北方蛮族的故事时,感慨道宋人提出的战略实在太高明了。哪怕是今天,也提不出更好的战略了。
我当时看了大惑不解。
宋朝人看懂了却做不到,那你明朝人在面对后金或满洲时,表现还不如宋朝呢。大明王朝这么多人看懂了局势,为什么也做不到呢?
![]()
《乾坤大略》
后来看到的故事越来越多,就发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实大局并不难预测,但真正能去操作的人实在太少。
比如,大清还没灭亡前,大清驻外公使就向国内报告,说欧洲国家这种状态,可能爆发世界大战。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一战。
而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去德国游玩,看到德国对领土等问题悲痛欲绝的样子,就判定德法之间很快就会再次爆发大战。这就是后来的二战。同样,民国时期,人们还认定,像日本和美国,都这样狂造军舰,他们之间会爆发海战。这就是后来的日本偷袭珍珠港。
当然,这种预测的验证,都花了不少年,但它们确实都发生了。
所以,人类社会中,极端聪明的人物,实在太多了。能够正确预知局势,是一种极稀有的能力。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人的绝对数量,一点都不少。
真正稀少的是,有勇气有、毅力、能够去执行的人。
二,智者得到了机会,也只会被困在笼子里
今天的人读历史,总有一种错觉,以为所有的谋士都幻想着找一位明主。其实不是这样,很多智力超群的人物,比别人更早看出了时代的剧变。他们同样怀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想象着亲自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不过,他们都失败了。
1,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国时期衮州的陈宫。
![]()
衮州陈宫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与曹操的关系,被塑造成一对老朋友,因为价值观不同,不得不分手。但真相是,陈宫是衮州的豪强大户。在黄巾军制造的动荡中,衮州刺史刘岱战死。陈宫看到了机会,但他力量不足,于是就把曹操引入当地。
没想到,曹操控制了衮州,并不给他们这些豪强机会。众所周知,曹操喜欢重用寒门人士。曹操在成功后还发布过《如贤令》,要求不看门第不看品行,只看能力。按照曹操这种思路,像陈宫这种地方豪强,自然受到了排挤。
陈宫大失所望,就把吕布引入衮州来取代曹操。于是,曹操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一度只剩下三座县城。
而吕布,自从董卓失败后,逃到山东一带,一直漂泊不定。
陈宫以为吕布根基更浅,自己与吕布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吕布也是个强悍的人物,于是陈宫又试图借助淮南袁术的力量,来平衡吕布。
吕布的部将郝萌,与袁术勾连,袭击吕布。曹性灭掉郝萌后,向吕布汇报,陈宫也是同谋。吕布不愿公开翻脸,只能装聋作哑,继续维持与陈宫之间的表面上下级,实则盟友关系。
可以说,陈宫就属于极度聪明,对人对局势看的极准的人物。他每次都看准了,但每次都为他人作了嫁衣。
最后,陈宫机关算尽,也没得到独立的地盘,还丢掉了身家性命。
2,三国时期,徐州陈登
![]()
徐州陈登
陈登年少之时,就有大志。他25岁,就在仕途上做出了政绩。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重,试图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而刘备奋战十多年,一直是个县尉之类的小官,不为世人所知。用袁术的话来说,我袁术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过刘备这个人。
刘备一下子升到高位,心中没底,所以就不敢接手徐州。
当时,陈登直接劝刘备不要错失机会。他的理由是,如今汉室四分五裂,这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徐州富裕,并且人口百万,可提供步骑10万,上可建五霸之业,下可安境保民。
要知道当时的汉朝虽然衰落了,但是依然得到全天下百姓,以及蛮族的认可。那陈登上来就提什么建立霸业,这是一个臣子该说的话吗?
当然了,从后来局势的发展来说,陈登讲的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汉朝确实无法再回到过去了,群雄争霸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是大众人心还没转变过来,还在向往过去。
更厉害的是,陈登还更精细的分析到了刘备不论成败的结局,都很理想。如果成了,刘备就有机会建立霸业。如果败了,刘备在徐州保境安民,当一方诸侯,也能过的不错。
陈登讲的很含蓄,但就是这么个意思。
而当了十多年小官都出不了头的刘备,当时连接手衮州都心生畏惧,哪里会想着建立霸业呢?所以,陈宫的认知,远远超越了刘备。陈登后来投靠了曹操,结局也不错。
但刘备能成大事,陈登做不到。
后来,刘备遇上的诸葛,也像陈登一样,一见面,就提出了“夺取巴蜀,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谋略。诸葛的认知也极高明。但刘备亲自带兵时,能不断进取。诸葛亮主导大局时,却难以打不开局面。
3,西汉时期的张良、陈平
刘邦称张良,“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己比不上。而陈平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六出奇计”,立下了大功。汉朝建立后,又几次出任左右丞相。
这两人的智谋,用千年的尺度来衡量,也是超凡绝类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末大混乱的时代,张良和陈平都曾以义军将领的身份,带兵打仗。但两人的战场表现,都非常糟糕。最后,他们都无法立足,不得不依附于别人。
这些都是智力过剩,勇力不足,造成的结果。下面先说说张良。
![]()
谋士张良,原本是韩国的义军领袖
张良的祖上,担任过韩国五朝的相国。韩国灭亡后,张良一直积极奔走,准备报仇。
张良先是变卖家产,招募勇士,用大铁锥袭击秦始皇专车,结果失败了。
然后,张良又随黄石公学习《太公兵法》,研究带兵打仗。
在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之后,张良也聚集人马,准备光复韩国,立韩王后裔为韩王。
张良的计划,得到了刘邦和项梁的支持。但张良刚打下一部分城池,就被秦军又夺回去了。张良只能打游击,始终无法拥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后来,因为军事上失败,再加上韩王成被项羽杀害,自己又体弱多病,张良后来就不再带兵,专心辅佐刘邦。
而陈平,一开始追随的是魏王。后来又转投项羽,并随项羽一起攻破关中。因为这些功劳,陈平得到了卿的爵位。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竞争中,殷王背叛项羽,投靠了刘邦。项羽派陈平带领自己阵营中的魏国人马,攻打殷王。陈平用策略降服了殷王,项羽拜陈平为都尉,并赏金20镒。
![]()
六出奇计的陈平,早年是项羽麾下的将领
但很快,刘邦又攻破了殷王,殷地全部被占领。项羽大怒,要追究陈平的责任,准备将此前参与平定殷王的将士全部处死。
陈平害怕了,留下印信和黄金,逃掉了。
可以说,张良和陈平都得到过统帅大军,独挡一面的机会。但两个人,哪怕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在战场上也难以建立显赫的功勋。特别是,张良学习的《太公兵法》,在历史上也算是一本神书。但它对他的实际战绩,并没有任何帮助。
这本质上是因为,张良和陈平,都是智力超群,但勇气和魄力有所欠缺的人物。他们能洞悉一切,但无法克服困难,勇猛的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智力与力量的碰撞中,他们无一不败下阵来。
刘邦后来诛杀彭越、英布、韩信三个异姓王,甚至死前下令捉拿樊哙,却从没对张良和陈平下手。这无非因为,刘邦认为将军才有力量打破局面。而张良和陈平,无法真正改变结果。
三,勇者才能破局。
那些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有勇气、有魄力、敢想敢干的人。在各个朝代的开创时期,一切主要看军事上的突破。这一时期,勇气的作用非常明显,不必详述。
可能有人会觉得,过了开创时期,勇气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吧。因为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守成”。保守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错了,哪怕是过了开创时代,勇气依然是最重要的。
因为每个朝代发展一段时间,各种弊病积累,就不得不变法。但如此一来,就会触犯各种利益集团。那么变法的主导者,就不得不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这种凶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在战场上征战。
![]()
所以,凡是成功的变法,无不是先具备勇气,然后才有了力量。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前秦苻坚的变革,都是先从思想上敢于接受新事物,从而打破了局面。
而相反的案例是,大宋王安石变法,大明张居正变法,虽然搞的轰轰烈烈,但最后的成绩并不明显。主要就是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和明神宗,本身不是有魄力有勇气的人。这导致变法就不彻底,在政策推行之后,又不断摇摆,或者反翻。
四,只有勇气,也难以成功。
勇气虽然极端重要,但它也有一些极大的缺点。
首先,他们不容易感知到风险。
在战场上,勇敢的人,经常会被敌人激怒,然后在追杀敌人的过程中,进入了别人预设的陷阱。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
勇力过剩,容易被诱入包围圈
并且,勇敢的人,在面临某些复杂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他们勇于行动,但又容易因为找不到目标,而陷入困惑。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又会导致错误决策,从而把事情搞砸。
另外,勇敢的人,不容易完成一些人生任务的转换。
在事业的不同阶段,有时需要的是军事斗争,有时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有时需要的是舆论人心的争夺,有时需要的是纵横捭阖的外交战。
这些目标,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如何快速调整,来适应当下的需求?
勇敢的人,往往天性喜欢猛冲猛杀,风格是大开大合。他们能拿下别人都害怕的艰险任务,但往往受不了一些精细的操作,或对舆论人心的争取。
五,领袖的真正素质是:英+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成就大事,首先要勇敢。但光勇敢也不行,但有智力的配合。勇与智的搭配比例是,勇大于智。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的人,肯定不是最有勇气的,也不是智商最高的。同时他们的力量,也不是最强的。因为他身上的这些特质,都不够纯粹。
![]()
虽然不是最优,但具备突出素养,同时处处能准确定性,才是最难得的
那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其实古人提出的一个概念,就很恰当。那就是:“英明”。
“英”,就是综合素质突出。有想法,能执行,才能不必拘于一格。
“明”,是指对人、对事、对战略与方法,能够准确的定性。对于所任命的人,到底称不称职?这件事成不成?什么时候可以进攻?什么时候撤退?一切了然于心。
具备这两种素质的人,既能成事,又能化解风险。在遇到自己没有资源、没有经验的挑战时,又能快速识别出可以搭伙的人,来组队完成任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