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对话人:
刘 刚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郭 振 本报评论员
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各不相同。立足城市“家底”抓机遇,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城市发展之路将更加宽广。
郭振:最近,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数字经济合作平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地天津,既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也为绿色产业、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领域注入新动能。在您看来,建好用好合作平台、合作中心,将为天津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
刘刚:目前,绿色产业正逐步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天津在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与上合组织国家丰富的产业场景相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展开国际合作,不仅可以为天津绿色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也能更好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国际合作中,还能发现一些新的产业发展机会,这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郭振:用好“家底”,才能抓住机遇。天津有着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也有着良好的数字产业基础。用好“家底”,不只是盘活闲置载体,也要用好这些特色资源,并以此赋能合作平台、合作中心建设。
刘刚:用好资源,核心是抓住需求。这实际上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合作平台、合作中心搭起一个合作的窗口、桥梁,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需求,进行产业合作。抓住需求,需发挥好产业集聚的优势、发挥好商会的作用,在对接合作中对不同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加强高校、院所、智库机构之间的合作,甚至通过联合培养学生来了解双方需求。宝坻区勇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收获机专业制造商,企业在前些年出口巴基斯坦,但遇到了问题。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当地没人会修,国内派人来回就得一周,农户等不起。转机在鲁班工坊,围绕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开展的农机培训项目不仅解决了维修难题,也让企业获得了大量需求反馈。需求被发现,技术在海外落地,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也搭了起来。发现需求后,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特色资源对接上。即便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也可以从全国寻找资源为我所用,在整合更多资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新的产业优势。
郭振:发展绿色产业、数字经济,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将按下“加速键”,城市创新生态也将持续优化。
刘刚: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政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与商业生态多样性等因素,都会对合作成效和本地化运营带来挑战,影响企业出海。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项目,需要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这样才能找到更多可以合作的项目。如果前期没有足够的研究,先进的技术可能难落地,企业的产品也可能不对路。天津中投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中亚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研发“丝路驼铃”系列电动自行车,这些搭载着耐寒电池和山地越野减震系统的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20%。因地制宜去研究,做好前期的研究、探索、沟通,找到双方的共性与差异,摸清可能展开的合作的领域,就能为企业出海、产业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让企业更好地“服水土”。
郭振:建好用好合作平台、合作中心,除了用好现有资源,还需完善共建机制,深化制度创新。这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平台潜力,持续提升合作效率。
刘刚:合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健全的机制保障。许多企业对海外市场认知有限、资源力量相对薄弱,仅靠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把握好需求、抓住商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先组织行业专家、高校学者开展深度研究,涵盖海外市场动态、技术适配方向、合规风险点等,在此基础上搭起平台,再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精准对接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让研究紧扣企业痛点,避免“纸上谈兵”,多方合作、多方联动,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为企业出海筑牢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