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这句诗一出来,没人会认错,
这说的是重阳节。
但要说清这节日为啥叫“重阳”,还有那些藏在习俗里的门道,不少人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先拆解名字里的学问。
古人讲阴阳五行,把一、三、五、七、九这些奇数叫“阳数”,
二、四、六、八这些偶数叫“阴数”,而九是最大的阳数,
在《周易》里就有“以阳爻为九”的说法。
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月和日都是九,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叠,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里说得直白: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毕竟“九”和“久”谐音,听着就吉利。
不过这名字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先秦到汉魏都叫“九日”,
直到南朝才出现“重阳节”的说法,庾肩吾那句“献寿重阳节”就是明证。
![]()
再说说这节日的来头,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末年,《吕氏春秋》里记载九月要“大飨帝,尝牺牲”,
说白了就是丰收后祭天祭祖,感谢老天爷赏饭吃。
另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这节和祭“大火”有关,“大火”就是大火星,九月它要隐退,
古人怕冬天来临时灾祸跟着来,就办仪式送它,江南至今有的地方重阳祭灶,就是这习俗的残留。不过更出名的是“恶日”传说:
东汉桓景跟着费长房学道,师傅说九月九家里有灾,
得带茱萸登高喝菊花酒避祸,他照做后,家里牲畜全替死了。
后来“恶日”的阴影淡了,才变成祈福的佳节。
![]()
核心习俗就那几样,但每样都有讲究。
登高是重头戏,最早可能和避灾有关,毕竟传说里登高能躲祸,后来演成秋日观景。
晋代开始加了赏菊、饮酒的项目,陶渊明那句“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说的就是重阳想喝酒却没有,还好有白衣人送酒来,这典故让菊花和酒成了重阳标配。
佩茱萸更实用,这东西香味浓,能驱虫祛湿,古人戴它就是“生物驱虫+心理辟邪”双保险,所以重阳也叫“茱萸节”。
吃重阳糕则是玩谐音梗,“糕”通“高”,既尝新粮又讨“步步登高”的彩头,有的地方还接出嫁女儿回家吃糕,所以重阳也叫“女儿节”。
![]()
菊花酒值得单独说道,可不是随便泡几朵菊花就行。
古人是“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得等一年才熟。
西晋潘岳写《秋菊赋》把它夸上天,说能“延期以永寿,又蠲疾而弭疴”,简直是古代“保健品广告文案”天花板,还好那时候没广告法。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说明当时簪菊成了潮流,男女都戴,一点不矫情。
![]()
老祖宗传下来的禁忌也得留意,不是迷信是讲究。
首先忌让长辈做饭,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定了重阳是老年节,让老人歇着才是正理。
其次别送菊花,虽然赏菊是习俗,但古代菊花多用于祭祀,送人容易闹误会。穿衣也得注意,别穿太艳丽,毕竟有祭祖的成分,素雅点显庄重。
祝福别说“节日快乐”,换成“福寿安康”更贴切,毕竟节日起初是避灾的。
还有已婚女性忌回娘家,这说法现在淡了,但老一辈在意,顺着点能少点矛盾。
![]()
现在过重阳,老习俗没丢还添了新内涵。登高变成全家郊游,佩茱萸改成赏菊花,吃糕喝酒成了团圆的由头,核心的敬老却没变。
从古代祈长寿到现在敬老人,这节日跟着时代变,但“长久”的寓意一直没变。
说到底,重阳就是个接地气的节日:
有登高望远的畅快,有菊酒糕点的香甜,更有敬老思亲的温暖。
不管是记习俗还是懂禁忌,核心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重阳,不如带长辈登个山,吃块糕,说句“福寿安康”,这才是老节日最好的过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