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让砂石滩变沃土如今仍灌溉农田防洪减灾
北京永定河古灌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日前公布,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为北京又增加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是由付家台、丁家滩、公议沟、三家店、城龙5条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泉与古井共同组成的灌溉系统。历史上,它们最大灌溉面积达6.6万亩,不光把京西的砂石滩变成了“沃土之地”,更支撑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粮食供给及煤炭运输,甚至成为皇家琉璃烧制的“水脉”。经岁月流转后,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现在依旧延续防洪减灾、农业灌溉、生态涵养的功用。
在5条永定河核心古灌渠中,付家台灌渠位于最上游,由农民自发从1903年开始修建,历经22载艰辛才最终通水使用,历史灌溉面积达千余亩。环绕田间的水渠,一直都是村里经济作物与农田灌溉的水源。
古渠经久不衰,与永定河“相生相伴”。其余4条古灌渠也发挥着不同功用。丁家滩灌渠始建于光绪年间,如今依然灌溉着丁家滩村的耕地和果园,灌渠形态和衬砌形式仍能依稀窥见旧时风采。
公议沟灌渠在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就已建渠。九百多年过去,公议沟灌渠龙泉务村境内渠段仍在使用,渠道形态基本未变,至今灌溉农田354亩。此外,三家店灌渠已“变身”城市排水渠道,城龙灌渠则“变身”生态补水通道。
永定河古灌渠工程也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永定河自古“善变”多水患,古灌渠取水口大都设置在“迎水侧”。因“迎水侧”径流流速大,泥沙含量少,取水后不易淤塞渠道,同时取水口建于洪峰与山岩夹角,受冲刷影响小,工程稳定性强。
古灌渠采用逆坡设计,通过阶梯式的高程差异,灌渠的干渠、支渠、毛渠,渠底依次升高,呈逆坡走势,使水流减缓,泥沙自然沉降在前段干渠内,有效避免末段渠道泥沙淤堵问题。当流水排空时,淤积在渠道的泥沙被排水冲洗裹挟,再排回永定河,这种清淤功能,省时又省力。古人还通过灌渠将裹挟着泥沙的河水引入山间的河滩地,通过循环往复的灌水、沉沙、排空,创造了“淤灌造田”的奇迹。
![]()
付家台灌渠渠首
《北京日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