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保无人机已成为现代农场的标配,但它不只是一台“会飞的喷雾器”,而是一个集合规操作、飞行技术与科学农艺于一体的精准农业系统。要胜任此项工作,考取无人机执照是合法门槛,而掌握植保知识则是效果保障。
![]()
一、 准入门槛:为何必须“持证上岗”?
- 法规强制要求
- 根据中国民航局规定,从事经营性植保作业的驾驶员必须持有合规的无人机驾驶执照(CAAC)。无证飞行属于违法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
- 安全与保险的基石
- 考证过程系统学习了飞行原理、气象知识与应急处理,这是田间作业安全的核心保障。
- 所有正规作业都需购买保险,而无证操作将导致保险失效,所有风险需自行承担。
![]()
二、 核心农艺知识:科学飞防的“大脑”
一名专业的植保飞手,必须懂得以下知识,才能保证作业效果,避免药害损失。
1. 药剂知识与调配
- 剂型选择:优先选择悬浮剂、水剂、微乳剂等适用于航空喷施的剂型,避免使用易沉淀、易堵塞喷头的可湿性粉剂。
- 二次稀释法:这是配药的关键步骤。先用少量水将原药配成母液,再将母液倒入药箱中加水稀释。能确保药剂充分溶解,分布均匀,避免结块。
- 飞防助剂:必须添加。它们能减少药液飘移、增强叶片附着、促进药效吸收,是提升效果与减少浪费的核心助手。
2. 环境与时机把握
- 作业时机
- 最佳时间:通常为无风或微风的清晨(5-9点)和傍晚(17-19点)。此时气温较低,害虫多活跃在作物表面,药液蒸发慢,效果最好。
- 严禁作业:大风(风速>3级)、雨天、或作物有露水时严禁作业,会导致药效流失或引发药害。
- 温度影响:高温(超过30℃)时,药液蒸发快,易对作物造成生理应激,同时农药挥发也影响飞手健康,应避免作业。
3. 喷施决策与效果评估
- “察看病虫”再起飞:飞手需学会基本病虫害识别,并与农艺师沟通,做到对症下药,避免误判和浪费。
- 喷施量计算: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病虫害严重程度,科学决定每亩地的喷施量(如1-2升/亩)。
- 药效检查:施药后1-3天,需回访田间,检查病虫害的死亡情况,评估效果并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
三、 完整作业流程:技术与农艺的融合
- 合规准备:确认执照有效,检查空域,规划避让区域。
- 科学规划:无人机测绘田地,生成高清地图,规划自主飞行航线。
- 科学配药:根据农艺师处方,采用二次稀释法,并加入飞防助剂
- 精准执行:在最佳作业时段,保持无人机在作物上方1.5-2.5米的定高飞行,确保药液穿透冠层。
- 清理与复盘:彻底清洗药箱与喷头,防止腐蚀。记录电子作业报告,用于追溯和分析。
![]()
总结
一名优秀的植保飞手,左手是执照代表的合规与安全,右手是农艺知识代表的科学与高效。无人机是工具,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飞手将飞行技术与农业知识深度融合的能力。这既是现代农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是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业的价值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