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文旅中国)
深秋的贵州凯里,街巷间浮动的酸香激发味蕾。这缕源自苗族先民古法酿造的气息,已在黔东南山水间萦绕千年。10月18日,第二届中国凯里酸汤产业发展大会举行,这碗承载着苗乡记忆的酸汤,正从农家餐桌走向产业舞台,成为激活区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催化剂”。
![]()
游客品尝凯里酸汤美食 凯里市委宣传部供图
凯里酸汤的历史,始于1400多年前的生存智慧。在交通闭塞、食盐匮乏的贵州山区,苗族先民以米汤自然发酵创制酸汤,以酸代盐维系生计,这坛“救命水”渐渐成为融入日常的“还魂汤”,衍生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饮食俗语。如今,这份千年传承绽放出现代活力: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达25.37亿元,全国1600余家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抖音“贵州酸汤”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84万篇,酸汤火锅细分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酸汤底料稳居火锅口味热度榜第二位。
酸汤的魅力,在“酸爽凯里·万人长桌宴”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长长的桌席摆开,嘉宾和游客围桌而坐,细细品尝各色酸汤美食,空气中弥漫着酸汤的香味,满席尽是欢声笑语。这不仅是味觉盛宴,更是文化沉浸式体验——席间的苗族歌舞、非遗技艺展示,让食客在舌尖感受美味的同时,读懂酸汤背后的民族密码。科学检测揭示,酸汤由酵母、乳杆菌等20多种乳酸菌群自然发酵而成,富含益生菌与氨基酸,兼具健脾胃、助消化的保健功能,“可煮万物”的包容性更让它能与各类食材碰撞出惊艳风味,成为天然健康的调味瑰宝。
![]()
酸汤展示 王雪峰 摄
作为城市文化名片,“凯里酸汤”的价值早已超越食品本身。在贵州亮欢寨,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酸汤美食,还能欣赏到苗族歌舞表演,体验酸汤非遗工坊,深度感受“凯里酸汤”文化。贵州玉梦食品则通过“玉梦杯”酸汤美食大赛对接“村BA”,与“村T”达成战略合作,让酸汤与苗绣、银饰等民族瑰宝共同走向大众,更规划打造美食体验中心与工业观光景点。在凯里鸭塘街道翁堤村,酸汤博物馆墙上的工艺画与百余件制酸器具,静静诉说着“酸汤示范村”的传承故事,其不仅拥有216名注册厨师,更将酸汤店开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非遗赋能让酸汤IP更具辨识度。“凯里红酸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凯里市被授予“中国酸汤美食之都”称号,“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酸汤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系列荣誉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堡垒,标准化与科技化则为产业护航:《凯里酸汤标准体系》“一图三清单”涵盖696个细分标准;即将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凯里红酸汤》地方标准将进一步规范品质;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菌种研究、工艺优化、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项,形成技术榜单18项。目前,凯里聚集20家酸汤加工企业、32条生产线,年产能达2.2万吨,产品涵盖23个种类,形成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的“一核两翼”产业格局,与赤水河酱香酒共同构成“北酱南酸”品牌矩阵。
![]()
凯里酸汤 凯里市委宣传部供图
酸汤产业的蓬勃发展,润泽了广袤乡村。凯里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辣椒、西红柿、生姜等原料种植达4.7万余亩,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1.21万个,惠及1.76万户农户、5.98万人,促进农户增收总额达9100万元。当田间的辣椒、西红柿源源不断送入加工厂,当家门口的酸汤餐馆迎来八方游客,绿水青山正通过这碗酸汤转化为“金山银山”。
站在新起点,凯里已擘画酸汤产业新蓝图:未来三年,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壮大,形成全国酸汤餐饮网点集群,产业总产值冲刺百亿元;聚焦凯里红酸汤核心风味,推动原料本地化、标准化;深化“酸汤+旅游”“酸汤+文化”业态创新,推动非遗与健康食品全球共享。从农家陶罐到产业集群,从生存必需到文化符号,凯里酸汤的千年发酵史,正是传统非遗活化利用的缩影。在黔东南的山水间,一碗酸汤正以独特的滋味,串联起历史与未来、文化与产业,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责编:苏丹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