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普京已经当了俄罗斯领导人二十余年,在世界政坛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也是一位十分传奇的领导人。初识他的人一定会被他所折服,因为你不会想到一个国家领导人居然会“点歪技能点”,他不仅是一个拳脚了得的柔道高手,在所有国家的领导人中,他也是唯一一个会开战斗机的总统。
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技能会出现在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身上,正如大家很难想象普京还曾是一名绝密特工。出生于苏联时代的普京,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他仅仅只是列宁格勒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从小是在家属大院中长大的。
一个生长在大院中的孩子,其童年经历往往更为复杂,因为他从小就要面对一个纷乱的集体环境,尤其是在苏联。在童年经历中,个子瘦小的普京往往都是大孩子欺负的对象,这也许就是普京沉默寡言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但尽管如此,普京却也养成了十分独立自强的一面,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受气包,面对强权,他敢于还击,哪怕为此头破血流。
普京在自传中回忆当年打架的经历:“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但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与否,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我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此外,我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什么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考虑无路可退,因此必须斗争到底。”
![]()
不仅是保护自己免受别人的欺负,普京还总会在其他小朋友被为难时挺身而出。为此,普京没少和其他同学打架,再加上他爱迟到、多动的习惯,使得他迟迟没有被选为少先队员。
不过,普京的学习成绩并不差,虽说拿不到优秀,但也总能及格,偶尔还会是良好,他的老师也评价他说:“普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也许正是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对普京影响过大,以至于普京会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特工。其实普京并非是在大学的时候才突发奇想想要成为一名特工。
在他上中学时,他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那时的普京接触到了一本书和同名改编的电影——《剑与盾》,他被书(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人能办到一支军队办不到的事情,一个特工可以决定上千人的命运。”
克格勃是苏联时代著名的情报机构,与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以及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世界四大情报机构。在鼎盛时期,克格勃拥有超过五十万名成员,其中包括三十万边防军。
另外,克格勃在苏联还有超过一百五十万线人,在国外也有二十五万线人,可谓规模庞大。
普京毫不掩饰自己对加入克格勃的兴趣:“我对克格勃向往已久,我就是喜欢情报工作,因为我有远大理想,我可以利用我的专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
在上大学时,普京是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的,而这个专业和特工是不沾边的,但好运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克格勃的一次对外招聘让普京重拾了少年时的梦想。
为此,普京在毕业前夕找到了自己的老师索布恰克,表明了自己想要加入克格勃的想法。索布恰克对此十分震惊,因为成为一名特工听起来很酷,但实际上这个职业在当时被人们讳莫如深。
普京告诉自己的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男人应该做的事情。”索布恰克尽管对此不是十分认可,但他十分开明,最终也是尊重了普京的选择。
2009年11月8日,一部名叫《墙》的纪录片在俄罗斯“独立电视台”播出,里面普京总统用30分钟讲述了自己特工的生涯,在接受这个纪录片的导演采访时,普京动情的说:“怀旧是人之常情,那不是一段糟糕的日子。”
普京确实是做特工的材料,他的参加了克格勃的招聘,并且十分顺利,他所展现出来的沉着干练以及谨慎踏实的气质得到了面试官的认可,并如愿被吸纳到了克格勃的预备队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普京接受了来自克格勃的培训,他们教他射击、索降、潜伏、伪装、暗杀,还有无线电技术、驾驶技术、爆破技术,甚至还有外国语言及文学、社会学等科目,可谓无所不包。
自从1980年加入克格勃后,普京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他在结束培训后被分配到情报部门工作。在情报系统里,普京依旧出色地完成着任务,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
正是因为卓越的表现,普京在1983年被指派前往位于莫斯科的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继续学习。在莫斯科的红旗学院,普京被安排学习德语、德国文学、德国的国家历史和社会风俗。
普京已经觉察到自己将来很有可能会被安排前往德国工作,而事实也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他在1985年被指派前往东德南部的工业重镇德累斯顿工作。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包括德国首都柏林,而苏联获得了东柏林以及德国东部地区。
此后,德国一分为二,一墙之隔的东西柏林所展现的差异更是让人觉得奇幻。
而作为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堡垒,德国不可避免的成为间谍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此次普京被派到德累斯顿,主要任务并非刺探西方情报,更多的是监视东德地区的社会活动。不过,普京在德累斯顿工作期间就情报工作也做了很多事情。
当时,普京是以“苏德友谊之家”主任的公开身份入驻德累斯顿的,他的办公室位于一座建于二十世纪初的二层别墅,围墙很高,还有武装警卫保护,而在这幢别墅的五十米外就是东德特工总部。
普京作为小组领导,手下管理着八个特工,他们负责招募间谍、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将信息发往总部。
据普京自己说,他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掌握谁在做什么?怎样做的?注意一些国家的外交部都在说什么,用怎样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外交政策,还有就是那些谈判对手的立场。
苏联的情报机构主要针对地就是北约,但是彼时克格勃并没有能力直接将间谍渗透进入驻扎在西德的北约军事基地,所以普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线人。
因为国家分裂,德国境内的很多居民不得不面对一家人分散在两地的处境,他们如果想要探亲,就只能向当局提交申请书,然后带着探亲许可证跨越边境去国家的另一边。
这种探亲活动就被看做刺探情报的重要机会,东德的情报机构会将所有的申请书都汇总给普京,普京则需要在这些申请书中找出那些居住地距离西德北约军事基地最近的人,等他们进入东德地区,再寻找机会将他们发展成为克格勃的线人。
这一方法很有效,但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克格勃当时最钟意在德累斯顿大学中寻找目标人选,那些与上流社会或者政治人物有关联的外国学生是最合适的目标。
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很多人在了解了苏联的社会制度后,都会对苏联产生巨大的好感,以至于萌生出为苏联做事的想法。
![]()
这种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不仅是在东德读书的青年学生,哪怕是北约国家内部都有很多人愿意投诚苏联,著名的“剑桥五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正因如此,普京的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他发展了不少的线人。
据普京的同事,尤索尔泽夫称为了安全获取情报,普京与线人之间建立了严格的接头程序。
他们在易北河畔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个接头点,线人会在每天傍晚去河边跑步,然后用一个压扁的啤酒罐或者香烟盒作为接头暗号,或者将情报塞到水泥块中,普京会在约定的时间去河边拿取情报。
当然,普京也是人,是人就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普京爱迟到的毛病,这也让他的接头人十分恼火。
对于特工来说,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对方严厉的警告他:“如果你再迟到,我将不再与你合作。”
这也并非普京在工作上第一次出差错,普京之前合作过的特工曾说,普京在联络线人的时候,交给了对方一个无线电装置,但事实上他自己也不会操作这种装置。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间谍工作远不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全能。
曾经就有一个英国人想要投诚苏联,但因为接头方式设计地太过花里胡哨,导致苏联的情报官员将其当做恶作剧处理,苏联为此错失了一份重要机密文件。
可见,错误总是存在的,只是特工们需要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因为这很可能会十分致命。
尽管犯过小错误,但普京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特工,他在当时执行过很多关键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光束行动”。所谓光束行动,就是苏联为了监视他们的东德盟友而进行的一次窃听任务。
![]()
当时正值八十年代中期,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与苏联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他甚至邀请了二战期间一些参加过轰炸德累斯顿的美英飞行员去参加山普歌剧院的开馆仪式。
至于普京的任务,就是在山普歌剧院中安装窃听器。行动进行的很顺利,昂纳克在歌剧院的一言一行都被克里姆林宫收入耳中,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克里姆林宫寄希望于此次行动来筛选他们的合作人,去掉那些不配合的盟友。
普京在特工生涯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盗窃”西方的科学机密。当时,尽管国家分裂,但西德方面与东德的联系从未中断,尤其是在学术界,这种联系紧密而重要。
不少西德科学家都会给位于东德的同行寄一些自己的论文,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论文最后都落在了克格勃的手中,并被复制移交克格勃总部。
这些论文在送到莫斯科后,会被再次送到苏联的科学家手中进行分析,其中获得的有用资料都会受到重视,甚至有些苏联科学家干脆直接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现成”的数据。
普京在这些活动中为苏联获取的最关键的情报,一则是关于计算机技术,二则是关于战斗机技术,这些都是他卓越的工作成就。
除此之外,普京还做过很多事情,比如监视东德地区的工厂。
德累斯顿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很多工厂地位都很重要,不少工厂还采取的是西方的生产模式,这就让苏联对他们的动态十分关注。
为了监视这些工厂的活动,普京发展了大量的线人,遍布那些工厂的各个层级,使得克格勃对其情况了如指掌,但对方自始至终毫无察觉。
罗博伦特曾是华约组织最大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和芯片研究中心的一位领导,他也被普京成功吸入麾下。
而普京正是以罗博伦特的名义招聘,然后把西门子和IBM等大型电子公司的人才策反成效力克格勃的特工,而普京下达的命令就是窃取西方国家的高科技以及北约的军事机密。
可以说,就间谍这项工作,普京完成地十分出色,对此俄罗斯媒体曾报道称:“据说,他在德国执行克格勃任务的时候从未失手过,至于说成就……好像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国成功的获得了欧洲战机的绝密技术资料。”
普京长期在德累斯顿工作,也几乎将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他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德累斯顿生活,他的第二个女儿卡特琳娜还是在当地出生的。
因为孩子都是在德国长大的,她们更多的时候说的也是德语,几乎就要成为一个德国人了。
普京非常享受在德累斯顿的生活,工作之余,他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妻儿周末去郊外游玩,开着他和妻子攒钱买的一辆苏联产伏尔加的小轿车去兜风,生活十分悠哉。只不过,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要迎来结束。
时间来到1989年,当时的苏联内外形势发生突变,而西方的和平攻势使得整个华约人心离散,不少东欧国家都在谋求脱离苏联,德国人渴望统一的心声最是高涨,人们都充满怨怼地注视着驻扎在东德境内的苏联人。
终于,在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人的民族情绪被彻底点燃。据坊间传闻,就在当年十二月的一个傍晚,一支由东德人民组成的队伍突然靠近普京所在的东德国家安全机关驻地,他们愤怒地呼喊着,并展开对苏联人的围攻。
在捣毁外围机关单位后,游行民众冲到了普京所在的机关大门外,几乎就要破门而入。
当时,所有苏联工作人员都十分恐慌,单位的领导甚至已经准备销毁文件,所有人都忙手忙脚地准备避难。
就在这时,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了窗前,他举着手枪,对游行的民众大喊:“这里是苏联的领土,任何人胆敢越境,我都将开枪射击。”
这个举着枪站在窗前,如同一尊罗刹般的男人就是普京,他迅速震慑住了那些游行的民众,使得事态得到有效控制。
不久之后,苏联的安全部队赶了过来,将人群驱散,这才让整个机关大院转危为安。事后,所有人都对普京沉着且果断的做法表示了赞赏。
但是普京在《墙》中更正说,自己从来没有对群众喊过话,“其中一个晚上,群众确实靠近了我们所在的大楼,但并没有发生冲突。”
从此次事件后,普京也已经察觉到,自己就要告别德累斯顿了。
对此,普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本着爱国精神,他或许要表示遗憾,但出于同理心,他的心里或许是慰藉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普京后来曾就柏林墙的倒塌说过这样的话:“我一次见到柏林墙时,它给我留下来深刻地印象,那是一种不正常不现实的印象。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为什么能屹立千百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使得人民分离。”
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民都渴望安定与团结,俄罗斯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因入侵带来的骨肉分别之苦。
尽管苏联占领东德的初衷并非是入侵,但分区占领的政策却造成了德国人民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事实上的分离,普京对柏林墙的感慨,恰恰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
随着两德的统一,普京在东德的间谍工作也迎来了结束,他销毁了所有的机密文件,使得他多年经营的间谍网络不复存在,然后他回到了列宁格勒。
![]()
回国后,身为克格勃的他感到了迷茫,他已经无法从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了:“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东德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因此,普京向上级提出了辞职申请,但没有获得批准。直到“八一九事件”发生后,普京的第二次辞职申请才获得通过。
在辞职之后,普京感到如释重负,多年来的特工生活曾让他感到无比压抑,他必须长期顶着一个假身份、假头衔做一份假工作,还得时刻小心翼翼。
因为身份特殊,他在认识自己妻子柳德米拉的时候,也只能说自己是一个警察。而因为特工工作,他不得不长期奔波在外,也就对家庭少了陪伴,使他的妻子不得不孤身面对怀孕的寂寥以及分娩的痛苦。
但如今,他终于可以以真面目示人,所以,在成为普通人后的第一时间,普京就找到自己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沙德汉,将自己工作的经历和盘托出,使它们不再是秘密:“我想坦白诚恳地讲讲我过去的工作,使之不再是秘密,并且没有人能够再以此来威胁我。”
后来,对普京的访谈被制作成了电视节目,并在列宁格勒电视台播放。对于自己的过去,普京表示:“我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工作,这是事实,很遗憾。”
当然,普京不可能透露所有的事情,访谈节目内容也是进行过甄别的,甚至后来德国试图对普京的间谍活动进行调查时,却愕然发现所有的档案都不翼而飞了。尽管谜团还有很多,但普京终是卸下了一个包袱,获得了些许的安宁。
在世界政坛中,我们很难再找到像普京一样经历如此传奇的人物了,他的独特经历也构成了他独特的魅力,让他被许多人所欣赏。
现如今,普京主政俄罗斯已经二十余年,他曾豪言:“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俄罗斯是否变得强大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依然在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中傲然挺立着,并始终辐射着来自西伯利亚凛冬的逼人寒气,震慑着一众宵小。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霸气的总统,他威严而坚韧,守护着古老的斯拉夫人的荣誉。
如今,乌克兰的问题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普京的强硬手段一时震烁世人,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一如当年般在为这个国家战斗着。
(中外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