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的海风,曾拂过荣成乡校的三尺讲台,那时的张宏璞或许还在讲授着 “修身齐家” 的古训;三十年后,这股风又掠过省农业厅的窗棂,却只留下违纪违法的查处通报与一地唏嘘。从乡镇教师到副厅级干部,从 “网红书记” 到贪腐嫌犯,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推荐对象到纪律审查对象,张宏璞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地方政治生态中选人用人机制的深层病灶。
一、仕途进阶中的 “异常密码”
1974年出生的他,长期在威海市深耕,先后担任环翠区委书记、文登区委书记等要职。2021年,他一度被列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但最终未能入选。这一细节曾引发外界猜测,而如今看来,或许早有征兆。
![]()
2022年2月,张宏璞升任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并于2024年7月调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此次调动本被视为重用,但任职仅两个月后,他便突然被查。有观察者指出,其问题可能积累于地方主政期间,而巡视组的进驻成为揭盖子的关键契机。
张宏璞的仕途起飞,始于一次模糊不清的身份转换。从荣成乡镇中学教师到政府部门任职,既无公开选拔的程序记录,也缺少跨系统任职的规范流程,仅凭“工作需要”的一纸批复便完成跨界。这种近乎“特批”的转身,为其后续三十年的晋升埋下了程序失范的伏笔。此后的十年间,他从荣成市委常委一路攀升至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再到省农业厅副厅长,平均两年左右便完成一次职务跃升,速度之快远超常规晋升节奏。
![]()
主政文登期间,张宏璞将“政绩包装术”运用到极致。他亲自为文登花饽饽代言,镜头前的亲民形象吸粉无数;推动南海新区蓬勃建设,大规模城市建设,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成为其最亮眼的名片。这些所有的光鲜政绩,可能成为他日后快速提拔的标准之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1 年他竟能以文登区委书记身份跻身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推荐名单,若非最终落选,这枚荣誉勋章险些沦为贪腐行为的 “遮羞布”。
“这小伙子能干!”威海当地的老干部回忆,张宏璞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尤其在开发区和旅游区建设上,成绩亮眼。可谁能想到,2024年7月刚调去省农业农村厅当副厅长,才1年多就被查了?这反差,比电视剧还刺激!
这种 “双面人生” 的维持,离不开一套畸形的 “生存法则”。在环翠区委书记任上,他一边高喊“改善民生“口号,大力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真正为百姓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少;升任威海副市长后,他分管的领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城建、农业、水利等民生领域,但真正拿的出手的耀眼成绩乏陈可数。而这一切,都在“发展政绩”的光环掩护下顺利进行,直到中央巡视组进驻山东,这层包裹严实的 “政绩外衣”才被彻底撕开。
二、选人用人的 “防火墙” 失效之痛
张宏璞案最令人警醒之处,不在于个体的堕落,而在于其 “带病提拔” 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漏洞。从县级到地市级再到省直部门,每一次晋升本应是组织考察的 “过滤关口”,却沦为他掩盖贪腐行径的 “跳板”,这背后是多重监督防线的集体失守。
![]()
“唯政绩论” 的考察导向制造了监督盲区。组织部门在考察时,过度聚焦 GDP 增长、城市建设等显性指标,对干部品德、作风的考察流于形式。张宏璞正是抓住这一漏洞,用短期工程的 “显绩” 掩盖长期治理的 “隐忧”,用数据好看的 “硬指标” 遮蔽廉洁自律的 “软要求”。这种 “重能力轻德行” 的倾向,使得 “政绩光环” 成为贪腐行为的最佳保护伞。
“熟人社会” 的人情干扰导致考察失真。张宏璞在威海深耕多年,构建起盘根错节的 “关系网”。部分考察人员受限于圈子影响,对其违纪苗头视而不见,甚至在考察材料中 “避重就轻”,将群众反映的问题简化为 “工作方法问题”。这种 “碍于情面” 的妥协,使得干部考察沦为 “走过场”,让 “带病干部” 得以在人情庇护下一路绿灯。
“事后追责” 的滞后性丧失了纠错时机。对张宏璞的监督多集中在 “东窗事发” 之后,而在其任内,日常动态监督、苗头性问题纠偏机制严重缺失。从借调转任时的程序瑕疵,到主政一方时的独断专行,诸多异常信号未能及时触发预警,直至其贪腐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才启动调查,错失了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
三、从“能人”到“阶下囚”:他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他以前多风光啊!”威海一位企业主回忆,张宏璞当副市长时,去企业调研总是前呼后拥,连握手都带着官威。可现在,他可能正坐在留置室里,面对纪委的询问,心里该有多复杂?
心理学专家说,像张宏璞这样的干部,长期处于“被追捧”的状态,很容易产生“我是例外”的侥幸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政绩,偶尔“拿点好处”不算什么。可他们忘了,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纪律面前没有“能人”。
![]()
更讽刺的是,张宏璞当慈善总会会长时,还曾在媒体上大谈“要守住廉洁底线”。现在看来,这些话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自己的脸上。
四、破局 “带病提拔” 的制度深思
张宏璞从讲台到囚车的坠落,绝非个案的偶然,而是 “带病提拔” 顽疾的典型症状。近年来多地曝光的类似案例表明,选人用人机制中的 “病毒” 若不彻底清除,即便铲除一个张宏璞,仍可能滋生新的腐败分子。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重构。
![]()
重构 “全周期管理” 的考察体系是首要之策。应将干部考察从 “提拔前突击考察” 转变为 “任内全程跟踪”,从 “听汇报看材料” 拓展为 “访群众查实绩”。既要核查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 “硬痕迹”,也要倾听街头巷尾的 “软评价”;既要看短期政绩的数据,更要看长远发展的根基。如同管仲所言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唯有将品德廉洁作为 “一票否决项”,才能让 “两面人” 无处遁形。
建立 “终身追责” 的问责机制是关键保障。对干部考察、提拔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人员,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职务发生何种变动,都应严肃追责。通过明确 “谁考察谁负责、谁推荐谁担责” 的责任链条,打破 “考察走过场、追责无下文” 的怪圈,以 “零容忍” 态度堵住人情关、关系关。
![]()
畅通 “群众监督” 的阳光渠道是重要补充。应建立干部履职情况公开制度,将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权力运行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同时完善举报反馈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 “清单化管理、限时性办结”,让每一条线索都能得到认真核查,使 “带病干部” 在阳光照射下无所遁形。
更讽刺的是,张宏璞当慈善总会会长时,还曾在媒体上大谈“要守住廉洁底线”。现在看来,这些话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自己的脸上。
站在胶东半岛的土地上回望,张宏璞的三十年仕途如同一出警示剧。他曾手握改变一方民生的权力,却最终沦为权力的奴隶;曾身披 “优秀干部” 的光环,却最终玷污了这份荣誉。此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一个腐败分子的唾弃,更是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深刻警醒 —— 当考察真正触及灵魂、监督真正贯穿全程、问责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干部队伍永葆纯洁,才能让权力真正为民所用。
![]()
这,既是张宏璞案的沉痛教训,更是政治生态清明的必由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