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篇只有96个字的文章,如果每一个字都读同一个音,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可能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写成文章呢?如果通篇都是一个读音,那不成了一段毫无意义的噪音了吗?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还真就有一位旷世奇才,写下了这样一篇“神作”。
这篇文章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清晰,而且意蕴深远。只不过,想要把它顺利地读出来,那可比登天还难。据说,你要是能一口气把它读顺了,那你绝对是个语言天才。
![]()
九十六字“神文”,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篇文章名为 《施氏食狮史》,全文连同标题在内,共有96个汉字(关于字数,流传版本略有差异,96字为最常见说法),每一个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都是 “shi”。
不信?请看原文: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
怎么样?是不是看得头都大了?通篇的“施、石、十、是、时、氏……”乍一看简直就像乱码。
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有一间石头屋子里,住着一位姓施的诗人。他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吃狮子,并且发誓一定要吃掉十头狮子。于是,这位施先生就经常跑到市场上去看有没有狮子卖。有一天上午十点钟,正好有十头狮子被运到了市场上。也就在这个时候,施先生也正好来到了市场。他看到这十头狮子,仗着自己箭术高超,用弓箭把这十头狮子全都射死了。然后,他把这十头狮子的尸体运回了自己的石头屋子。可他发现石头屋子里很潮湿,于是他让仆人把石室擦干净。石室擦干净后,他才开始准备品尝这十头狮子。但就在他吃的时候,才惊觉,这哪里是什么狮子肉啊,原来只是十具石头做的狮子。请问谁能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你看,短短96个字,人物(施氏)、地点(石室、市)、事件(想吃狮子、买狮子、杀狮子、发现是石头狮子),起因、经过、结果一应俱全,甚至结尾还带了个小小的反转和疑问,简直就像一个微型剧本。
写出这篇奇文的人,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
提起赵元任,那可真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他出生于1892年,从小就是个神童,语言天赋更是点满了。据说他能轻松掌握三十多种方言,精通多国语言。
![]()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能模仿中国各地方言,惟妙惟肖,让在场的学生都以为见到了自己的“老乡”。除了是语言学家,他还是个音乐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个不折不扣的通才、鬼才。
一声“shi”贯全文,天才的朗读挑战
我们前面说了,这篇文章所有字都读“shi”,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读音就完全一样。汉语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有声调。同一个音节,配上不同的声调,意思就千差万别了。
普通话里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
《施氏食狮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声调的变换来区分字义 。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石室诗士施氏”,如果用拼音标注出来,大概是这个样子: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 。
![]()
你看,虽然都是“shi”,但声调却在二声、四声、一声之间来回跳跃。
也正因为如此,朗读这篇文章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你可以自己试一试,连续快速地读出十几个声调不同的“shi”,舌头是不是很快就要打结了?
很多人第一次尝试朗读,读到第二句“氏时时适市视狮”(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时,就已经彻底混乱了。
更别说全文近百个字,要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间行云流水地切换,不出一点差错,这难度系数简直爆表。
这篇奇文还有一个特点: 它只能“看”,不能“听”。你想象一下,就算有一个播音员,真的能把所有声调都完美地读出来,你在收音机里听到一连串的“shi shi shi shi...”,你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吗?恐怕是完全不能。
![]()
只有当这些声音对应到“石、室、诗、士、施、氏”这些具体的汉字时,意义才瞬间浮现出来。
那么,赵元任先生这位语言学大师,花费如此心力创作这篇奇文,真的只是为了设计一个超级绕口令,来考验后人的普通话水平吗?
不只是绕口令
上个世纪初。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非常激进的声音,认为汉字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
理由是汉字笔画复杂,学习困难,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和国民教育的推广。
![]()
因此,以瞿秋白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石破天惊的想法: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也就是拼音)来全面代替。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文字革命”,来为中国扫清文盲,开启民智。
这场关于汉字存废的争论,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赵元任先生于1930年前后,发表了这篇《施氏食狮史》。
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联想:赵元任先生写这篇文章,一定是为了反对汉字拉丁化!他们认为,赵先生是用这篇奇文来向世人证明,如果把汉字都变成了拼音,那像《施氏食狮史》这样的文章,就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shi shi shi”,这不就天下大乱了吗?
![]()
因此,这篇文章被许多人当作捍卫汉字、反击拼音化的“铁证”,流传了开来。
但是,后面才发现,我们可能误解了赵元任先生近百年。
一篇被误解百年的奇文
根据后来的语言学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赵元任先生创作《施氏食狮史》的真实动机,和他被大众所理解的,几乎完全相反。
赵元任先生本人,实际上就是汉字拼音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不反对用字母来给汉字注音,他还是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拼音化的支持者,为什么要去写一篇看似在“讽刺”拼音的文章呢?
这正是赵元任先生作为语言学大师的高明之处。他并非简单地支持或反对,而是用这篇文章做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思想实验”。
他的真实意图,并非否定拼音,而是要通过一个极端的反例,来厘清汉字与拼音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彼此关系。
赵先生想说明什么呢?他实际上在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对于文言文这种高度浓缩、同音字极多的书面语来说,汉字是不可替代的。《施氏食狮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篇文章如果脱离了“石、时、十、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块字,在口语中根本无法成立。
![]()
第二层,也是他更想强调的一层,正因为汉字存在大量同音字,所以我们才更需要一套精准的拼音系统来辅助记录现代口语(白话文)。
赵先生想说的是,《施氏食狮史》这种情况在人们日常说话时是极少出现的。我们的日常交流用语,上下文清晰,同音混淆的情况远没有文言文那么严重。
因此,为现代白话文设计一套拼音方案,是完全可行且非常有益的。
所以,《施氏食狮史》并非一个用来攻击拼音化的“矛”,而是一个用来划定边界的“盾”。赵元任先生用他的智慧告诉世人:对待汉字改革,我们不能搞“一刀切”的极端主义。
可惜的是,赵先生这番深刻的良苦用心,在后来的传播中被大大地简化了。
![]()
汉字不死
如今,距离《施氏食狮史》的诞生已经过去了近百年。
当年那场关于汉字存废的激烈争论,也早已尘埃落定。历史最终给出的答案,或许正是赵元任先生所期望看到的:汉字与拼音,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使用汉字进行阅读和书写,同时又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进行打字和学习,两者早已完美地融为一体。
它极致地展现了汉字的表意特性。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
当读音完全相同时,我们依然能依靠不同的字形来构建一个复杂而清晰的世界。
![]()
虽然根据考证,这篇文章从未被正式收录进中国内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 但它在民间和语言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却极高。
很多人通过它,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汉语声调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语言的兴趣。它甚至还漂洋过海,被收录进了《大英百科全书》,作为展示汉语奇妙之处的范例。
《施氏食狮史》这篇文章,初看时令人啧啧称奇,再探究时又发人深省。
现在,当你再次面对这篇通篇读“shi”的文章时,或许可以尝试着挑战一下自己的舌头和大脑,看看自己离“天才”有多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