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当“湿地明珠”遇上“双非遗”,苏北小城的逆袭密码
![]()
在江苏盐城的西南角,有一个地方被称为“苏北水乡明珠”建湖县。 这里30%的面积被水域覆盖,却靠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闯出了名堂:不产一滴石油,却是国家级石油装备基地;偏居里下河腹地,却孕育了淮剧和杂技两项国家级非遗。 当全国许多县城苦于产业转型时,建湖用“生态+文化”的组合拳,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节奏。
生态翻身:从“锅底洼”到“碳中和景区”
![]()
十几年前的建湖,曾因过度开发导致湿地退化。 九龙口作为九条河流交汇的潟湖湿地,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 当地启动“退圩还湿、退渔还荡”工程,累计投入16亿元实施30多个湿地修复项目。如今,这里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成为常客,甚至被评为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
废弃窑塘也能变废为宝。 双湖公园原本是两个荒废的窑坑,经过生态改造,如今成为苏北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园内美术馆、江淮戏苑等文化设施嵌入其中,市民清晨散步时还能偶遇练嗓的淮剧演员。
![]()
经济转型:无油之地如何做成千亿产业链
建湖的工业史充满反差:不产石油,却从一家乡镇小厂起步,逐步裂变为覆盖油气钻探全产业链的集群。 节流管汇、采油树等产品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县石油装备企业超1100家。 近年来,建湖又瞄准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突破58%。
![]()
,这里的农业同样“高端”。 建湖大米、青虾、九龙口大闸蟹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质稻米和特色水产两大主导产业规模均超10亿元。 农民通过“电商+冷链”模式,将水产品卖到长三角各大城市,部分村庄年增收达2亿元。
非遗破圈:淮剧杂技从乡土艺术到国际IP
![]()
建湖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护近乎执着。淮剧在这里不仅是戏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街头巷尾的业余剧团、校园里的“淮剧必修课”、甚至智能机器人表演的淮剧变装视频,让古老艺术持续焕新。 江苏省杂技团创排的《猴·西游记》等剧目,在全球80多个国家演出,杂技演员王梦尘凭借《炼—倒立技巧》斩获国际马戏节三项金奖。
最成功的跨界在九龙口淮剧小镇。 老粮仓改造成的剧场、沉浸式实景演出《小镇有喜》、非遗主题民宿“九龙九院”,让游客白天观湿地、夜晚看戏。 2023年,这里接待游客43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
![]()
民生密码:80%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建湖的发展成果最终落在百姓生活上。 全县将超80%的财政收入投入民生领域,近十年改善农房4.4万户,新建44个新型农村社区。 24小时书店、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空间遍布城乡,甚至偏远村庄也能通过直播观看淮剧演出。
![]()
当地政府还推出“码上办”政务系统,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解决。这种高效服务吸引了不少长三角企业落户,使建湖跻身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
建湖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口号,而是用生态修复的具体数据、非遗演出的真实票房、村民增收的账本,证明了一条可持续路径:保护好芦苇荡里的鸟鸣,也能换来发展的底气;唱好淮剧的每一句唱腔,就是最硬核的文化自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