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宝九载的五月,也就是公元750年的7月6日,那位大名鼎鼎的唐代君主李隆基,下达了一项在那个年代堪称惊世骇俗的旨意。
皇帝颁布的敕令,核心要点可以这样来理解:“安禄山,你替我大唐镇守着东北方向的国门,多次击退契丹人的进犯,功劳十分显赫!同时你对朝廷也展现了赤胆忠心!你的功勋可以和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你的封爵也理应达到韩信、彭越那样的高度!所以我下定决心,册封你为东平郡王!”
换句话说,当时身兼范阳、卢平两镇节度使大权的安禄山,被皇帝破格加封为王了!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大事。要知道,东平郡王在那个时候属于第二等级的王爵,在此之前,仅有两位李氏皇族的成员得到过这个封号(李韶、李续)。更何况,安禄山的身份是什么?他是一个胡人,又是一个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让这样的人获封王爵,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后来的《旧唐书》在记载此事时,还专门加了一句注释:“节度使封王,自此始也”,足见此事在当时引起的震动不小。但君主一意孤行,旁人也无可奈何。不过,唐玄宗究竟为何如此偏爱安禄山呢?今天咱们就以这件事为开端,和各位好好聊一聊。
一、安禄山的早年经历
说起这位安禄山,他早年的人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首先,他的血统很复杂,生父姓康,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亡故。他的母亲是突厥族的一名女巫。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一位姓安的突厥将军,所以安禄山的姓氏是这么来的。随母亲进入继父家庭后,安禄山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生活,也跟着部落的迁徙往来增长了许多见识,掌握了多种少数民族的语言。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开元初年,他所在的部族衰败了,安禄山只好从部落中逃了出来,开始了他流浪四方的青年生涯。
![]()
安禄山的发迹过程可以说充满了戏剧性。他从部落出逃后做过不少行当,后来在幽州地界因为偷羊,被节度使张守珪逮了个正着。张守珪起初打算将他用乱棍打死,没想到安禄山耍了个心眼,他对着张守珪大喊:“您难道不想扫平两个番邦部族吗?为何要先打死我这样的壮士!”张守珪看他长得白白胖胖却胆气十足,便把他放了,收编进军队。后来,安禄山果真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战中立下了功劳。这便成为安禄山在军旅生涯中崛起的开端。
![]()
二、安禄山何以取信玄宗?
因为后来的那段众所周知的历史,安禄山的公众形象向来不佳,也有很多刻意贬低丑化他的说法。但实际上,凡是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人,基本没有一个是傻瓜。安禄山能从一个“草根”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获得唐玄宗的信任,自然有他过人的本事。
首先,他的外形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看上去非常憨厚,加上他体型肥胖,很容易给人一种笨拙迟钝的错觉。这当然是他有意为之的一种伪装。通常来说,皇帝或大臣这类身居高位的人,都偏爱使用那种看起来忠心耿耿又没什么城府的下属,觉得用起来安心。因此,不论是唐玄宗还是李林甫,他们对安禄山的青睐,都与他刻意塑造的这种形象密不可分。
其次,安禄山极其擅长攀附权贵,也就是精于“抱大腿”的艺术。这几乎是出身底层的人物想要向上攀爬所必需的“生存技巧”。像前面说到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就是安禄山攀上的第一条“大腿”。之后接触到朝廷中枢后,他又迅速投靠在宰相李林甫的门下。在能够面见唐玄宗之后,安禄山更是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譬如在某次宫廷宴席上,唐玄宗拿他的身材打趣道:“你这么大的肚皮里面装的都是什么啊?”安禄山立刻回应:“全都是我对陛下的这一片忠心啊!”唐玄宗听完后自然是龙心大悦。
![]()
再比如,当时杨贵妃圣眷正浓,年近半百的安禄山竟然跑去认了不到三十岁的杨贵妃当“干妈”,这无疑是抱上了更粗的“大腿”。接着在一次拜见皇帝夫妇的场合,他先对杨贵妃行礼,后拜见皇帝。唐玄宗感到很奇怪,安禄山则回答:“我是胡人嘛,没有文化也不懂朝廷的规矩。在我们那儿,都是先拜见母亲再拜见父亲的!”皇帝和贵妃听完这番话,果然又一次非常高兴。
对于这种厚脸皮的攀附行为,后代人自然多有嘲讽,特别是文人阶层,认为这样做毫无“风骨”。平心而论,这确实不是什么能摆上台面的光彩行为。不过,我们或许也该尝试理解,毕竟一个毫无身份背景的小人物,若不甘心沉沦于社会底层,想要出人头地,恐怕很难不使用这类手段。有些文人墨客的批评,多少带了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真,或者说是夹杂着羡慕嫉妒的酸味。
![]()
最后,必须承认,如果只懂得拉关系和抱大腿,那最多也就是个宫廷里插科打诨的小丑,被“倡优蓄之”罢了。要想真正赢得皇帝的器重,还必须有真才实学,能为君主排忧解难才行。在这方面,安禄山其实也相当出色。安禄山起自行伍,领兵作战是他的本职工作。唐玄宗诏书里说他能和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这当然有夸大的成分,不过安禄山在河北前线对抗契丹和奚人的战斗中,也的确为大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最终通过战争和各种诡计,基本上瓦解了这两个部族的势力。有功劳就得有赏赐,这也是唐玄宗奖赏他的直接原因。
三、东平郡王,诏书还是预言?
安禄山后来的结局,这个无需赘述,大家都非常熟悉。让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份诏书,在解释为何要封王的时候,诏书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疆场式遏,且薄卫霍之功;土宇斯开,宜践韩彭之秩。可封东平郡王,仍更赐实封二百户,通前五百户,馀如故。”
![]()
玄宗在诏书中将安禄山比作韩信与彭越。韩、彭二人都是西汉开国时期刘邦麾下的顶级将领,可他们两人的最终结局,都是因为谋反或被怀疑谋反,而遭到了灭族的下场。真不知当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的那一刻,回想起当年这份诏书时,是否会有一种“一语成谶”的悲凉与悔恨?
参考文献:
1、(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崔明德、任士英著:《安禄山评传》。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AI生成,仅供展示和参考,请注意区分!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