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成为西北地区的皮毛集散地,并出现“皮毛一动百业兴”的局面,是由于包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头背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地处咽喉要地,兼有水路交通之便,成为通往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
1923年,平绥铁路通到包头,包头成为真正的水旱码头。在抗战前的一段时期,每年从农历五月至七月十五,南海子渡口平板船、高帮船和皮筏子络绎不绝。从兰州、西宁等地来包头;从阿拉善旗、后山、蒙古来的运皮毛的驼队,一来就是几十拨。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办盂兰庙会的前几天,南海子码头停满木船和皮筏子,上下排列10里左右,有三四百只,其中三分之一装的是羊毛,其余为粮、药材、盐碱等货物。包头城内大街小巷中有500多辆搞短途运的马车都出动,大多数拉的是皮毛。皮毛业的发展,不但推动了皮毛业上游、下游产业与钱庄货栈、运输业等诸多产业发展,同时也助推了饭馆、剧院等行业的出现。所以当时包头出现“皮毛行业盛,则百业兴;皮毛行业衰,则百业衰”的景象。
![]()
清光绪六年(1880年),包头最早的“公义店”皮毛店宣布停业,分为明远堂、天源店、恒义店三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明远堂也宣布停业。给明远堂当伙计的牛邦良与邱才山、郭堆玉、李子庆四人做起了牛桥马市上的“跑合”生意。“跑合”生意按现在的话叫“牙纪”或“经纪人”。买卖说成以后收取百分之二到三的佣金。在皮毛行业兴旺之际,他们几个的跑合生意做得很红火,第一年就获利白银830多两。由于他们腿勤、嘴勤、善于掌握客商的心理,又坚持一诺千金,从不失信、不拖欠货款,所以很得客商的信任。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省忻县富商邢宝恒、张士英、丁锡珍三人与牛邦良协商,出资5850两白银开办了店名为“广恒西”的皮毛店,推举邱才山为大掌柜。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很多外商洋行来包头设庄交易,大多住在广恒西。广恒西商号为了不使资金外流,还设了光恒源钱庄、广恒茂粮油店,在东门大街置房产两处建起油坊、碾坊、缸坊,开设了“广恒懋”面铺。在此期间,广恒西每年固定佣金收入白银6万两。到民国7年(1918年),广恒西铺底价值白银50多万两。每年流通资金折合白银150万两,各种皮毛交易年近百万斤。
来源:《老包头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