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能自己做饭带孙子,下午还能去麻将馆打两圈!”2024年4月,开封62岁的孙秀菊阿姨站在“希福中医抗癌明星”活动现场,攥着话筒的手直发抖。台下,65岁的老伴挤在人群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十年前,这个总爱拌嘴的老头儿,曾连夜开车4小时,把她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
【“活着没意思,不如跳了”】
孙阿姨从前身体硬朗得很,带孙子、干家务样样不含糊。2015年8月,她抱孙子上二楼突然喘不上气,姐姐催她去检查。老伴开着装修用的小货车就往县医院赶,结果专家偷偷叫他出去,只说“找个好医生看看”。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坏事儿了。”老伴没敢说实话,第二天“哄”着她去了淮河医院。穿刺、骨扫描、加强CT……一周后,诊断书像重锤砸下:左肺腺癌,已转移到脑部、甲状腺和淋巴结。“不能手术,转移了切了更快!”医生的话让她眼前发黑。
![]()
放疗20次,头发掉光了;化疗一个疗程,吐到吃不下饭。“治不好还花光钱,不如走了算了。”她躲在医院楼梯间哭,趁人不备爬上窗台。“那感觉,就觉得活着没奔头了。”
【老头儿疯了似的找老中医】
“要不是他,我早没了。”孙阿姨说的“他”,是相伴30年的老伴。发现她不见了,老头儿疯了一样打电话、满楼找,最后在楼梯间拽住她冰凉的手:“你走了,我和孙子可咋办?”
就在最绝望时,尉氏病友说了句:“郑州有个袁希福老中医,纯中药,去试试吧!”老伴连夜开上车,凌晨5点出发,7点就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人可多了,还得排队!”孙阿姨回忆,当时她满脑子“活不成”,觉得这趟是白跑。
![]()
袁希福院长没讲大道理,就说:“种地的小草不影响地壮,身体好了,带瘤也能活!”这话像根线,拴住了她的心。“至少,为了老头儿和孩子,再试试。”
药很苦,但5天后,她能感觉到身上有劲了,吃饭不吐了。“能喝下药不吐,就有盼头。”靠着这点劲,她咬牙做完6个疗程化疗。2016年1月复查,病灶缩小了!“能回家过年了!”全家抱头痛哭。
【“有人比有钱强!”老伴的土话成了“护身符”】
身体好转后,孙阿姨心疼钱想停药。老伴急得吼:“停啥停!有人比有钱强!有人干活才有劲,没人挣再多钱有啥味?”这句糙话,成了她坚持吃药的“硬医嘱”。
![]()
十年过去,孙阿姨又变回了爱做饭、带孙子的老太太。老伴却成了“管家婆”:抢着洗碗拖地,怕她累着;每天下午雷打不动送她去麻将馆“上班”,到点准时接“下班”。“他就怕我闷得慌,说打麻将开心,比啥药都强。”
2024年4月的活动现场,孙阿姨攥着话筒哭:“我这条命,是老头子和袁院长给的。”台下老伴憨笑着,眼眶泛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