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的皇宫奢侈品,古人的智慧让人直呼“鬼斧神工”!
![]()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研究人员与荷兰计算器科学研究所(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合作,对博物馆中两个 18 世纪早期的中国鬼工球进行了扫描和 3D 成像,其中一个有九个球体,另一个有十几个球体。博物馆的中国艺术馆馆长王庆玲说:"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球的制作过程。他们的问题包括需要多少 L 形工具?工匠们究竟能看到什么?
象牙球的制作,是将牙材以车床旋成球体,在球面往圆心处开出均匀分布的十四个锥形孔,用直角钩刀在锥形孔中,一层一层由内而外刻出活动自如的套球后,再雕以各种纹样装饰。
台北故宫这件十九世纪由广东地区牙匠所刻制的象牙套球(图1-3),直径约十二公分,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锦地几何纹样,共24层,每层皆可灵活转动。套球置于有承盘的象牙座上,如同帽架,其底座同样雕有云龙纹,往上为镂雕八仙,中间则有一颗雕有9层的云龙纹套球,再上则雕以山水人物。层层相套,玲珑剔透且制作繁复的象牙球,可说是清代晚期牙雕工艺之代表。
![]()
1793年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之一约翰•巴洛(John Barrow)在《中国行记》(Travels in China,1802年出版)中写道:“在中国人擅长的机巧艺术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象牙雕刻。在这项工艺上,他们真是无人能及……用一象牙球来镂雕,在小于半英寸的洞中,雕有九到十五层的球,一个套一个,皆可转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