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 宋锦教母
王云燕
何为宋锦
那织物上,不是寻常丝绸的柔媚之光,而似有着穿越千年的凛冽光辉。这便是宋锦,江南烟雨般的温软朦胧,被赋予了秩序与华彩,将姑苏城外的烟雨岚光、小桥流水的灵秀之气都淬炼了进去,最终凝固为一种永恒的风雅。这便是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宋代苏州特色织锦,后以此为特点风格织出的锦又称“宋式锦”“仿古宋锦”,现统称为“宋锦”。一匹之价,堪比金石;一寸之辉,可照汗青。这东方丝织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彩纬显色、锦中有画”的独特技艺,将华夏民族的美学密码编织进经纬交错之间,历经千年光阴洗礼,依然闪耀着令人心颤的瑰丽光芒。
织工端坐机前,每一提综、每一投梭,是虎丘塔的月光,是山塘街的橹声,是文人墨客笔下流淌的诗词韵律。这种“活色”工艺,让牡丹在锦缎上永恒绽放,让云纹在方寸间自在舒卷。经纬交织,是严密的军阵,彼此咬合,层层迭压,织出云霞、龙凤、麒麟,织出江牙海水与宝相花纹。图案布局如帝王的朝堂,规整森严,每一寸变化都暗合宇宙节律,气势却如钱塘巨潮,层层迭涌,沛然莫之能御,几乎要将观者的心神席卷而去。
![]()
1957年7月,钱小萍从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前排左一为钱小萍)
文化的精魄化作了织机上的另一种经纬,经纬交错间,是这座城市独有的从容与雅致——不争锋芒,却自有千古风流。宋锦之“宋”,并非囿于朝代,而是一种美学风格的巅峰定格。当北宋的文人气息南渡,与江南的灵秀之水相遇,便在苏州的织机上迸发出惊世的创造力。这不是普通的生产,而是一场宏大的文明嫁接,宫廷的华贵、文人的雅意、匠人的精工,在吴侬软语的浸润下,熔铸成这种“锦绣之冠”。历史上每一匹进贡的宋锦,都不只是织物,而是江南文化精英向权力中心递交的无声宣言。
裂帛惊世
钱小萍是让苏州瑰宝宋锦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的关键人物。1998年,苏州最后一家宋锦厂倒闭。彼时,创办过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原过大量丝绸文物的高级工程师钱小萍就住在这家厂子对面。面对宋锦技艺几近湮没的困境,她毅然奔走于苏州的大街小巷,寻访仍健在的老艺人,不断征集散落民间的文物与技艺素材。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她于一家文物商店发现了一块珍贵的菱格四合如意锦残片,属于出土文物。
![]()
文物商店收藏的菱格四合如意锦残片
如获至宝的钱小萍将残片借回,决心以此为基础复原宋锦织造技艺。她借助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技术积累,反复推敲、反复试验,试图还原这块宋锦最初的织造逻辑。她用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审视纹样与结构,分析经纬线的交织方式,探索传统的工艺特征与技术关键。她深知,唯有通过科学复原,才能真正重现宋锦的华彩。
![]()
钱小萍复制的菱格四合如意锦
织造过程极为艰苦,成千上万根经线与纬线必须精准交织,不能有一丝错漏。从踏花、装机到织造,前后历时数月,她终于在现代织机上将这块宋锦残片完整复原。当她把新织出的一米宋锦送给当初借她残片的文物商店老板时,对方激动不已,连连感叹:“钱老师,我们苏州的宋锦终于‘复活’了!”
然而钱小萍的脚步并未停止。她深知,比复原一块锦更重要的,是全面抢救宋锦的整体工艺体系。她着手重建传统宋锦手工花楼织机,系统整理宋锦的装造工艺、综框与综线数量的计算等关键技术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设计与验证,她常常思考至深夜,推敲某个细节该如何实现。正是凭借这样一步一步扎实的努力,她将宋锦从濒危的边缘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由于她长期接触出土文物,竟然患上了肺炎。在她的坚持之下,宋锦这项古老的技艺重新拥有了生命力。此后,宋锦一跃成为“新中式”顶流,源自2014年的APEC峰会。与会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身着宋锦织就的“新中式”华服,色彩艳而不俗、明丽古雅,尽显东道主中国的大国风范。一时间,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的苏州宋锦惊艳了世界。
宋锦的色彩,是中国人最高级的审美宣言。观宋锦之色,初看并不嚣张,而是温润内敛,一如江南士子含蓄深沉的秉性。秋香黄是沉淀了阳光的智慧,天青色是凝固了烟雨的灵性,宝蓝色是深藏了夜空的奥秘。金线之色,是定窑白瓷边缘那一圈不容置疑的尊贵。这金,牢牢锁住沉郁的碧色、温厚的赭石、深重的绛紫,这些色彩仿佛萃取了宫阙深处的暮霭。传统宋锦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蓝草、茜草、栀子等,这些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环保无害。染色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时间和染料比例,才能染出理想的色彩。这些色彩可以历经百年而不褪。
宋锦破圈
曾几何时,宋锦只是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文物、专业学者研究的课题。而今,它却悄然现身街头巷尾的服装店,成为新中式服装与旗袍的首选面料。目前新中式的服装都卖得火爆,江浙一带的老师傅都快把机器踩得冒烟。
这场复兴背后,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双向奔赴。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之美。宋锦经纬交织间蕴含的东方美学,雅致的龟背纹、大气的方棋纹、灵动的缠枝莲,恰恰契合了当下追求低调的奢华的审美取向。
工艺革新也降低了穿着门槛。传统宋锦因工艺复杂而价格昂贵,如今通过纹样创新和工艺改良,出现了更多适合日常穿着的"简版宋锦",让千年锦绣从收藏级珍品变成了可穿戴的艺术。
时尚赋能则让宋锦真正破圈。设计师们大胆创新,宋锦旗袍、宋锦西装、甚至日常通勤也有宋锦套装。迪奥、香奈儿等国际大牌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反过来也刺激了本土传统工艺的复兴。明星红毯上的宋锦礼服,社交媒体上的国风博主,更是成为行走的“种草机”。从深层次看,宋锦的流行是中国人寻找文化身份认同的缩影。当人们身着宋锦,穿的不仅是一种面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与千年文明对话的方式。这匹穿越历史的锦绣,正在新时代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复兴图景。
![]()
苏州丝绸博物馆五位主要创建者在馆前合影(前排右一为钱小萍)
苏州与宋锦的千年之约
江南水乡苏州,被誉为“丝绸之府”,何以成为宋锦的发祥地?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一种文化与地理的必然交汇。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温润的气候滋养出天下最柔韧的桑蚕。但这还不够,苏州的灵秀,更孕育了无与伦比的织造技艺。自春秋时期吴楚争霸起,这里就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自宋室南渡,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苏州不仅成为全国丝绸织造中心,更因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宋锦。南京的云锦,为帝王织就金龙彩凤,尽显九五至尊的煌煌气派;而苏州的宋锦,则为文人雅士织出山水意境,一方锦缎上竟能藏下一座园林的曲径通幽。其纹样多取法古人画意,配色雅致含蓄,今日,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历经百年仍光彩流转的宋锦时,看到的何止是华美的纹样?那分明是苏州的魂,将水的柔韧、丝的华美、人的匠心、文的雅韵,织就成了穿越时空的美。
宋锦“华而不炫、贵而不显”,以其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的独特纹样深受古代皇家喜爱,除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的装裱。两宋时在苏州、杭州、江宁等地设织造署或织造务。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后,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
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历史上的繁盛时期。清代在江宁(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了三处织造局,合称“江南三织造”,均直属内宫廷内务府。其核心任务就是“办解缎纱绸绫纺丝布匹等项”,供皇室御用、官用和赏赐之用。专供内廷的苏州织造府,其进贡的丝绸品种极尽精美繁复,主要包括:以“寸锦寸金”闻名的宋锦、技艺卓绝的缂丝(又称“刻丝”)、轻薄飘逸的吴罗(苏罗)、光彩绚丽的苏缎、以及绒圈呈花的漳绒(天鹅绒)等。苏州织造局不仅是生产机构,还是皇帝在江南的耳目,地位显赫,曾由康熙皇帝的亲信曹寅(曹雪芹祖父)等人担任。
苏州织造进贡的织物中,大量属于“锦”类,而这些锦无论是在工艺、纹样还是风格上,都承袭了宋代以来的传统,即我们今天所定义的宋锦。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苏州织造局志》及清宫《内务府奏销档》中,详细记录了苏州织造每年解送的织物清单,其中包含大量“锦”“蟒锦”“百花锦”等,这些无疑是宋锦的范畴。清宫(尤其是乾隆时期)大量用苏州织造的仿古花纹锦来装裱历代名画和御笔书画,这类锦被称为“裱锦”,是宋锦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大量实物证据。
清宫三百年,苏州织造局的机杼声从未停歇。那些进贡的宋锦,带着江南的烟水气息,裹着织工掌心的温度,一路北上,铺满了紫禁城的深宫暖阁,装裱着乾隆珍藏的书画珍品。一匹锦,连起了江南与京城,连起了市井与宫阙。
宋锦因其结构、工艺、用料、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或将重锦和细锦归为大锦而使其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3类。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同年,已从博物馆馆长职位上退休的钱小萍,被评为非遗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钱小萍,国家级丝绸专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她一生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与技艺,是挖掘、研究古丝绸技艺的先行者,让曾经濒临失传的宋锦重获新生;又是大胆探索、运用丝绸技艺研发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的科学家,曾荣获“国际发明镀金奖”。她将自己对丝绸的热爱融入生命,几十年如一日传承创新,填补新中国丝绸史上多项空白,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她带领团队成功复制东周时期条形几何纹锦、汉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唐代花纹锦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她挖掘复制了“北宋·灵鹫球路纹锦”、“明·红地卍字牡丹如意宋锦”、“清·菱格四合如意锦”、“清·球路龙纹锦”等宋锦文物珍品以及宋锦唐卡、宋锦“枫桥夜泊”等艺术品。编著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中国织锦大全》、《中国宋锦》等专著,并撰写学术论文70余篇,是丝绸界集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学者于一身的大师。不仅如此,她在耄耋之年仍创新发明,培养人才,奋战在宋锦研究与实践工作第一线,为我国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每一项成就都令人敬仰,但她从未停步。
绝世容颜
联系钱小萍时,起初她婉拒了我的采访请求。钱小萍坦言,她已历经无数采访,相关著述也已有成,言语间带着一丝阅尽千帆的淡然。这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代宗师,她的时间何其宝贵。然而,我并未放弃。因为谈起宋锦,钱小萍是绕不开的名字,或者说,钱小萍三个字已经是宋锦的符号。我更想看看已经写好的她的传记,可惜因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几乎无从寻觅,只从旧书网上的孤本简介上看到一两张黑白照片,但我立刻被她倾国倾城的容貌所惊艳了。
![]()
年轻时的钱小萍在工作
金庸曾经说,西施没有见过,夏梦的样子就是西施的样子,因为她整体散发的温婉气质,和眉目灵动,聪敏甜美是非常难得的。而钱小萍,是和夏梦同等级的美人,眉眼如画,流转间含着沉静如深潭的灵韵,肌肤胜雪,透出未经尘嚣侵染的莹润光泽。她的美并非张扬的艳丽,而是含蓄隽永的风致,带着一丝淡淡的、惹人怜惜的哀婉,仿佛凝聚了姑苏千年烟雨的清愁与灵秀。我静静凝望照片,仿佛穿越了时光,她的美浑然天成,如晨曦初绽的莲,似山涧未经雕琢的玉,是足以让岁月为之驻足的惊鸿照影。
正在我失望无助之际,没想到收到了钱小萍的微信信息。原来,她还是决定接受这次深度对话。在微信上谈及这张照片的惊世之美,钱小萍淡然地说:“容貌?那是最不重要的。我在意的,是那股子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是这一生能为宋锦、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一生不是以美为贵,而是以品格、才华、智慧和毅力取胜。”
她的话语平静却充满力量,是啊,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如此丰沛的才华、坚韧的意志和不朽的成就所充盈时,再夺目的容颜,也终究如依附于巨木的藤蔓,在参天大树自身散发的磅礴生命力与智慧光辉面前,显得轻若微尘。她的存在本身,便是对“与才华相比,颜值不值一提”最震撼的诠释,那倾国倾城的容颜,不过是她浩瀚精神宇宙外,一枚标签罢了。
采访小插曲
2025年6月26日,我在微信中和钱小萍沟通采访事宜,仅仅迟回复了我两个小时,她就在领奖现场发消息给我道歉说,不好意思,正在北京准备领奖,在如此重要的活动中,她依然努力及时回复我的微信,对人的尊敬令我十分感动。随之,我看到了光明网对此次活动的报道,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6月26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揭晓。10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中就有钱小萍。揭晓词:八十余载风雨路,一生心血,织就的是那一幅绚丽多彩的宋锦山河;一代大师开古今,孜孜不倦,擎起的是那一片承前启后的文化薪火。
在苏州的古城中,有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占地9500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历史馆、现代馆、未来馆、桑梓苑、丝织机械陈列室、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六大展区,收藏织绣类相关藏品6520件。馆内既有精美的丝绸文物和现代艺术品陈列,又有动态的栽桑养蚕和传统织机操作展示,让观众全面感受丝绸文化。
我们的采访地点,就约在钱小萍的办公室,在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里。
与钱小萍的采访安排在早上九点。为了准时赴约,我提前一天赶到苏州。不料下午开始有些发烧,当时并未太在意。到了晚上,情况突然加重,头晕得无法站立,心率飙升到一百多次,血氧也远低于临界值。我勉强拿起手机,给钱小萍发消息说明情况,还坚持说会尽量第二天如期采访。但她果断让我以身体为重,取消行程,并强烈建议我立即就医。之后我便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醒来,打开微信,看到她发来的叮嘱:她提醒我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注意休息。这些话语让独自在酒店的我感到格外温暖和感动。最终,我只能遗憾地取消了这次采访。
我就这样放了钱小萍的“鸽子”。我便不敢再提前很多天约好采访时间,后来,及至到了苏州,才在头天下午,约了第二天的采访,内心祈祷我的身体不要再出什么岔子。
采访那天的天气非常好,雨后的苏州城空气中带着清香。虽然是酷暑,阳光明媚又不燥热。在北寺塔的对面,有一座现代风格的白色建筑物,它就是苏州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前的艺术装置“四方的雨”别具一格,520根白色金属细管垂悬半空,象征着江南烟雨,又如洁白蚕丝。博物馆的后院里,曲径通幽处有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楼前挂着一块牌匾: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
这时,钱小萍的车子开了进来,耄耋之年的钱小萍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我赶紧上前握住了她的手,感觉已经认识了她很多年。
漫步在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柔和的光线笼罩着每一件展品,仿佛时光在此沉淀。一张张蕴藏动人故事的老照片、一幅幅复原出的宋锦作品等都收藏于此。最令我驻足的,是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她年轻时的笔记。纸页已微微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依然娟秀,每一笔每一画都一丝不苟,如同她织造的宋锦般经纬分明。没有一处涂改,没有一个错别字,透露出一种属于工程师的极致严谨。
这些笔记旁展示着她亲手绘制的纹样图稿、复杂的织造工艺流程图。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钱小萍将毕生热爱倾注于方寸经纬之间的传奇。而最直击我心灵的,是展墙上方那句她的话:“做人、做事,竭尽全力,就无遗憾!”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所有展品的内在灵魂。我忽然明白,那工整的笔记、精美的纹样、华贵的宋锦,无一不是这句箴言最生动的注脚。成功从来不是偶然,它是智慧与毅力历经时间后的结晶。正是这无数个竭尽全力的小成功——一张精准的图纸、一寸完美的织锦、一次技术的突破——才最终汇聚成她复兴宋锦、璀璨世界的大成功。站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接着,我来到了钱小萍朴素的办公室里,两杯清茶的袅袅水汽里,钱小萍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展开了。
钱小萍与蚕桑学校
晨光初染,江南的蚕月便浸在温润的晴旭里。家家户户门扉轻敞,纸筐竹匾堆叠满屋,新采的桑叶被一双双灵巧的手分拣铺展,沙沙声细密如雨,填满了每一寸空气。蚕架上圆匾层叠,嫩绿的桑叶密密铺排,其间蠕动着细白的蚕宝宝,埋头啃食,簌簌作响,如微风拂过春野。
待得三眠过后,蚕儿通体透亮,原先茂盛的桑林也渐渐稀疏。人们轻手轻脚地将晶莹饱满的蚕茧摘下,一枚枚称量分选,投入沸水中缫丝。银丝纤缕,缠绵不断,绕成江南人家最柔软的光阴,那是绸缎的起点,也是水乡绵长岁月的见证。蚕桑于此,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与自然低语的方式;茧丝之间,缱绻的是江南温润、勤劳、而充满希望的日常。
这般世代相传的蚕桑技艺,催生了更为系统、精深的探索,苏州蚕桑学校应运而生,让古老的蚕事在琅琅书声与科学探究中,走向了革新与传承的宽广道路。
钱小萍与苏州蚕桑学校的因缘,恰如蚕丝与桑叶的交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相遇。1939年,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安家舍西洋桥一个地主农家,初中毕业后,赶上苏州浒墅关蚕丝学校丝织专业首届招生。该学校是由费孝通的姐姐、我国女蚕丝专家费达生和她的先生、著名蚕丝教育家郑辟疆共同创办的。16岁那年的夏天,钱小萍带着干粮和萝卜干,从武进县出发,前往苏州考试,从400多人里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届丝织专业20多名学生之一。在班上年龄偏小的钱小萍,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讲,默默地分析丝绸织物的结构,学习丝绸的知识。丝织专业的教科书都是老师所编的讲义,并没有正规的专业书。
她的艺术天赋,早在少女时代便如初蕊绽放。在浒墅关蚕丝学校的迎新晚会上,十六岁的钱小萍亭亭而立,一曲《妇女自由歌》从她喉间清越而出。那歌声里,没有怯懦,有的是新社会女性挣脱束缚、向往独立的蓬勃朝气,仿佛预示着她将以同样的勇气,在未来闯入由男性主导的科研与技艺传承领域。
工作后,她那把清亮的好嗓子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在演唱气势磅礴的《英雄们战胜大渡河》时,她作为领唱,声音仿佛带着雷霆万钧之力,引领着合唱的浪潮,演绎出大渡河的激流与英雄们的无畏。正是这次演出,让她被苏州业余合唱团一眼相中。在合唱团的岁月里,她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和声,这何尝不似她日后在宋锦复兴事业中的角色?既是技艺精湛的“领唱”,能独自承担关键环节的攻关;更是胸怀全局的“指挥”,懂得将各方力量协调成一部恢宏的乐章。
在这所素有“丝绸人才摇篮”之称的学府里,她系统学习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造的全套技艺,深厚的专业基础为她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蚕桑学校给予钱小萍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使命感。在校期间,她亲身体验了从蚕卵到成绸的完整过程,这种全方位的培养让她深刻理解到:丝绸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明传承。那些在实验室里观察蚕宝宝食桑吐丝的日夜,那些在织机前反复练习的时光,都在她心中埋下了守护丝绸文化的种子。
1980年代,当传统丝绸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时,正是蚕桑学校赋予她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担当,促使她毅然发起创建中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的壮举。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丝绸博物馆就是蚕桑学校教育理念的延伸与升华——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文化实践,将技艺传承升华为文明守护。
钱小萍与蚕桑学校的关系,宛如一根永不断裂的丝线:学校为她提供了专业的起点,而她则以毕生的奋斗回报了学校的培养。这种相生相成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美好的模样,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火种的传递。如今,当我们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仿佛能看到一个蚕桑学校毕业生的初心与坚守,正通过每一件展品、每一台织机,静静地诉说着丝绸文化的千年辉煌。
钱小萍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苏州丝绸研究所,同事们多是苏州本地人,傍晚便陆续回家,唯有她独自留在寂静的清冷的苏式小屋。面对较多的样本与专业资料,她埋首书卷,对照实物,渐渐沉浸进研究的天地。那时条件艰苦,工资微薄,还要每月寄回家贴补母亲和妹妹的生活。一个年轻女子,日复一日,甚至经常只靠一块豆腐乳从早支撑到晚,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奋斗的岁月。在研究所,她在金纯荣老师的指导下,花大量时间对各类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大部分是锦缎类,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物深深地吸引着钱小萍。
某个清晨,她看见阳光洒落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那一瞬的灵动击中了她,何不将如此水光流转的意境织入面料?于是她开始尝试,以白、粉、蓝等色彩模拟水色天光,创造出一种波光粼粼、通透闪烁的独特风格,她称其为“莹波纱”。半透明的材质轻盈如梦,尤其适合制作晚礼服。苏州外跨塘丝织厂也为此专门开出生产线,织出无数令人惊艳的莹波纱,行销到苏联和东欧各国。
当古老丝艺叩响现代医学之门
在世人眼中,钱小萍是宋锦的“守护神”,一位将毕生献给传统织锦技艺的大家。然而,在她辉煌的履历中,却有一项更为惊心动魄的成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根“丝织人造血管”。这不仅是一项科学发明,更是一位织锦大师用最熟悉的经纬,为无数濒危生命编织出的希望之桥。
![]()
钱小萍在老师金纯荣的带领下参与第一代人造血管的研制工作,1960年临床应用获得成功。(图为第一代人造血管鉴定会,右二为钱小萍,右三为金纯荣。)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作为最年轻的设计人员,成为金纯荣学生的钱小萍也参与其中。当时的人造血管材料多为真丝、尼龙和涤纶新纤维,存在易凝血、易感染、与人体相容性差等问题。当时中国在人造血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国外带回的一小段样品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作参考,更没有一点经验作依据,完全要从零开始。既然丝绸是公认的人体第二皮肤,亲肤、柔韧、生物相容性极佳,千年不腐,为何不能用它来织造拯救生命的人造血管?前路漫漫,无例可循。只有在无人区里劈荆斩棘。这不仅是材料的替换,更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全新创造。攻关之艰难,超乎想象。
而金纯荣和钱小萍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学习,最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
1966年,钱小萍的导师金纯荣去世。1974年,由钱小萍发明和主导研究的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也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项技术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布鲁塞尔国际发明银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在各大医院推广应用,拯救了无数动脉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对人体主动胍病患者的血管移植替换效果卓著。
![]()
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试制成功,这是中国的第二代人造血管。
如何确保纺织人造血管在人体内长期稳定性和相融性?如何达到规范的渗血量和抗凝血?这需要由医学家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生物学研究评价。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主持医师的指导下,无数次实验成果在植入动物实验后出现的失败反复改进、试验,推倒重来的过程枯燥而令人绝望。
在最困难的时刻,支撑钱小萍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份深植于心的“工匠精神”,一种对经纬极致追求的执着与耐心。她相信,织机既能织出装扮世界的华美,也必定能织出延续生命的奇迹。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历经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奇迹终于诞生。
1986年4月,钱小萍被国家科委选派,参加了“日内瓦第14届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在会上,钱小萍发明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荣获“国际发明镀金奖”。站在日内瓦讲台上的钱小萍,被误认为是医生,她只能跟人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设计研究纺织人造血管的科技人员。”国际学术界为之震动。他们惊讶于一位来自丝绸古国的美丽女性,竟能用最奇特的织物结构,解决最现代的医学难题。
钱小萍的人造血管,将丝绸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关乎生命的高度。这不仅是中国丝绸史上的光辉一页,更是人类医学史上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传奇篇章。真正的匠心,既能守护传统的魂,也能点燃创新的火,更能织就生命的桥。
- 第二代人造血管获得多项国家和国际奖项(左为第14届国际发明镀金奖,右为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丝绸文物医院的医生”
1966年,钱小萍被苏州丝绸研究所派往苏州宋锦厂做设计调研。负责品种设计的钱小萍,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是收集宋锦样品,分析织物结构。那是一段和宋锦朝夕相处的时光,也是她和宋锦的“人生初见”。在钱小萍看来,宋锦是一种能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面料,她称宋锦为“经纬显花锦”,形容它“典雅、美丽、内敛、高贵”。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过程极复杂。一名熟练的织工,一日仅得数厘米,其繁难可知。一日之功不过寸余,这是何等庄严的慢!在这种近乎修行的缓慢中,时间被重新定义,不是流逝,而是沉淀。
宋锦采用“三枚斜纹组织”,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种纹与地兼用,二种专作纹纹,分段换色织造。这种独特的织造工艺使得宋锦质地紧密,图案精美,具有独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织造时,工匠们需要使用传统的木质提花机,通过手工操作,将各种图案和色彩呈现在织物上。每一个图案的织造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高超的技艺,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体效果。
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手工制作技艺几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宋锦业重获新生,但“文革”后,传统宋锦织机和织锦工人都所剩无几。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包括生产宋锦的厂家在内的苏州大量丝绸厂遭遇倒闭潮期间,其实,钱小萍抢救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的工作早就开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小萍毅然发起筹建中国第一座丝绸主题博物馆的倡议。经过多方奔走,博物馆终于在1989年在唐寅祠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丝绸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里程碑。她将该博物馆设计成集收藏、展览、陈列、研究、复制、织机操作和宣传、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丝绸博物馆要自力更生发展下去,还要贴钱做宋锦的研究”。
鼎盛的时候,在政府每年只有10万元补贴的情况下,苏州丝绸博物馆拥有百来号员工,钱小萍再现了“东北半城,万户织声”的古老苏州城盛景,创造性地将各式织机和纺织工人搬进了博物馆。为了征集和运送一台传统而笨重的漳缎机,她将它们先暂存在妹妹钱小芬乡下的家里,然后将织机拆成不同的部分,用船分别运到苏州。
在长达十八年的漫长光阴里,钱小萍女士如同一位与时间赛跑的丝绸文明守护者,带领着她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堪称穿越时空的织造的壮举。她的工作室仿佛成了一个特殊的“丝绸文物医院”,而她就是最顶尖的“文物医生”,用当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让沉睡千年的丝绸珍品重焕光彩。
从神秘古朴的先秦织锦,到气势恢宏的两汉经锦;从富丽堂皇的隋唐联珠纹锦,到典雅精致的宋明清宋锦,共计四十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在她们的巧手中获得“重生”。每一件复制品都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一次深入的考古与科研过程。她带了她的助手深入到湖北荆州博物馆的库房里,凭她的知识经验,艰难地分析出了战国时期的三重经锦的织物结构(见图)及图案色彩、染料成分,再反复试验恢复失传的织造技艺, 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完美复制出一件作品。
此后,钱小萍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在她主持下,成功复制了东周、先秦、两汉等珍贵丝绸文物数十件。
其中,东晋“璇玑图织锦”的复制堪称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件将文字艺术与织造工艺完美结合的瑰宝,在钱小萍团队的努力下再现人间,让人们得以重睹“纵横反复,皆成诗句”仅841字在8寸见方的织锦上能读出上万首诗的织文奇观。而对宋、明、清时期濒临失传的苏州宋锦的抢救性复制,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更不用说300年来秘不示人的国宝级文物“西方极乐世界”宋锦图轴的创制了。
这些卓越成就分别荣获了国家的肯定。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苦心钻研,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再来,是一位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钱小萍和她的团队用一根根丝线,连起了古今,串起了文明,让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活态传承,为中国丝绸文明的延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
为了能让千年丝韵在新生力量中延续,她还创办了丝绸织物设计研修班,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2024年4月18日,钱小萍丝绸织物设计研修班第二期开班启动暨首期成果展示活动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该研修班基本由钱小萍自已出资会同苏州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丝绸》杂志社、市丝绸工程学会和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等协办,也得到政府领导的关心与支持。钱小萍之前对记者表示,将竭尽所能把自己在丝绸设计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后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丝绸织物设计人才,让丝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钱小萍对我说:“我有对丝绸的一种情怀。我培养学生的时候都是自费的,所有费用不用学生出,都是我自己的。我开设了两期研修班,资料、藏书、织物样品都是我收藏的,是我自己奉献出来的。”
“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的几十年来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还有各种珍藏的样本、样片等实物资料,我希望能把这些财富都传授给后人,培养更多优秀的丝织设计人才,推动宋锦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钱小萍真诚地对我说。
她在身后的书橱里拿出几本她写的著作给我看,她轻轻拂去封面的薄尘,将书页展开在我面前。令我震惊的是,书中不仅详尽记录了宋锦织造的全部工艺细节,就连最核心的“活色”技法、花楼机装配诀窍、纹样设计原理这些被历代匠人视若珍宝的行业绝密,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字里行间。原来,她早已把行业绝密无偿公诸于世,她是这样的无私。她的指尖轻抚过密密麻麻的经纬结构图,语气平和如苏州秋日的平江河:“这些本该留给后世,藏着掖着,老祖宗的智慧就真成古董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的不是一个守护秘技的匠人,而是一位真正拆尽行业壁垒的传火者,让千年宋锦的光芒照亮更多追寻者的道路。
她告诉我,她最近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双面彩色提花纱罗和双面彩色提花织锦。她感叹:“我一生所求,不过是让宋锦从历史的尘埃中‘活’回来,再‘火’起来。而今见它用在生活之中,便是对传承最好的致敬。每一根丝线都牵着古今,每一次穿戴皆是文化的延续。”
钻石女人
在非遗大师的光环之下,钱小萍是一位将生活经营得丝丝入扣的智慧女性,她的贤惠与能干,不仅体现在经纬交织的织机上,更浸润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她的针线活堪称一流。修复国家级文物时,那份极致的耐心、精准的眼力与稳定的手感,或许正源于她在无数个宁静午后,一针一线绣出花鸟虫鱼的修炼。这指尖上的乾坤,连通了家庭的温情与国宝的庄严。
尽管科研与传承工作繁重,她始终坚持为家人亲自制作衣服,为妹妹出嫁刺绣枕套,为二位儿媳装点婚礼服,还常为儿孙们做各种早点,如:藕园、酒酿元宵、面衣饼等,这是她对家庭最质朴的爱意。
钱小萍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先生金振明已经携手走过了金婚。两个儿子在各自的领域都非常出色,孙子孙女也都已经成才。钱小萍有一个花园,种着枇杷树、石榴树、桂花树,她的阳台上也种满了花。种花和看书是钱小萍为数不多的休闲爱好。除此之外,她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每天5点多醒来,脑海中所规划的就是一天的工作,“我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所以我才可以一生做那么多事。”
作为母亲,她从不以说教立威,而是以身体力行作最好的教育。深夜织机旁的孜孜不倦,教会了子女何为坚持;对待文物修复的一丝不苟,诠释了何为匠心;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示范了何为韧性。她的智慧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子女的成长之路。如今,子女个个学业有成、事业精进,无不传承了她那份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完美平衡了事业与家庭的天平。在织锦时,她是严谨的科学家;回到家,她便是温柔的妻与母。这种角色的自如转换,需要超凡的生活智慧、惊人的精力管理和近乎苛刻的自律。她仿佛拥有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实则不过是把每一分钟都编织得密不透风,用吃苦精神将二十四小时编织出四十八小时的价值。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古训在钱小萍身上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行事准则。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对于那些曾在她最困难时期伸出援手的前辈、友人,她一直铭记在心。
今年六月,她因当选2024年“全国十大非遗人物”赴京领奖。在这属于她的高光时刻,她没有去游览京城名胜,却带着鲜花与补品,走进医院的病房,看望已缠绵病榻的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王宏钧先生。当年,正是这位长者的鼎力支持,为她创办中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的梦想铺下了第一块基石。她紧紧握着老馆长的手,轻声汇报着宋锦的现状。随后,她又怀抱着同样的感念,希望能探望当年大力支持她办博物馆的张绪武先生(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孙)。虽因病房保卫森严,最终未能见面,但她执着地捧着鲜花站在医院外的身影,已足以诠释何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钱小萍而言,荣誉是暂时的,情义是永恒的。她认为自己今日所成就的“宋锦山河”,从来不是一人之功,而是无数善意与支持汇聚而成的江海。她,便是那个负责将江海之恩,织成漫天彩霞,并以此反哺时代的人。
![]()
2025年6月,钱小萍因当选2024年“全国十大非遗人物”赴京领奖。
钱小萍的多重身份令人惊叹:她是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根丝织人造血管,将古老技艺应用于现代医学;她是教育家,自费培养学生,无私分享毕生所学;她是贤妻良母,在事业与家庭间完美平衡。她证明了真正的卓越不是单方面的成就,而是生命各个维度的丰盈与和谐。真正的完美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将每一个角色都尽力做到极致的日常修行。她既是织就国宝的大师,也是编织幸福的行家,仿佛一颗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在闪耀着同样璀璨的光芒。
采访临近尾声时,钱小萍忽然取出一本厚重的皮质笔记簿。她轻轻推了下眼镜,娴熟地翻开崭新的一页,用那支陪伴她多年的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日期、我的姓名,又在一旁标注了今日的谈话主题。阳光掠过她泛白的鬓角,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落得庄重而从容。
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对待工作的这份郑重其事,是长期养成的习惯。那本密密麻麻的笔记簿,不仅记录着岁月流转,更见证着她对每一段对话、每一次相遇的珍视。正是这种严谨与热忱,让她在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创造力。
送我们下楼时,恰逢午休时分。在廊道转角遇见几位正准备去用餐的年轻员工,钱小萍立即停下脚步,眉眼含笑地细细询问:“中饭吃了没有?”那语气倒像是家中长辈关心儿孙般自然亲切。得知有人带饭,她便叮嘱要热透了再吃;听说有人要点外卖,她又不放心地嘱咐要选干净卫生的店家。
走到门口时,她忽然转身拉住我的手腕,真诚地邀约:“不如一起简单吃个便饭?苏州的面条是极好的。”阳光穿过廊檐,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得知我下午还有安排,她的眼中掠过一丝遗憾,却仍温婉地笑着拍拍我的手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她能复活冰冷的宋锦,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人的温度。这份待人的赤诚,如她手底经年织就的宋锦般,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温润生辉,让人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当想起,心头都会泛起暖意。一位大师的成就,不仅在于技艺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其人格的完整与丰满。
合影时,我的手臂竟不自觉地环住了钱小萍的肩膀。手掌触及她纤瘦的肩头时,感受到的是真丝衬衣下传来的温暖体温。她没有丝毫诧异,反而顺势向我靠拢,嘴角漾开母亲般的慈祥笑意。那一刻,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非遗大师,只是一位让人想要亲近的长者。
我蓦然惊觉这竟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与初见的受访者产生这般亲密的肢体语言。那种毫无距离感的信任,仿佛我们不是初次相逢,而是久别重逢的亲人。这份自然流露的情感,比任何采访素材都更珍贵。快门闪动的瞬间,记录下的不仅是影像,更是一颗心向另一颗心最真诚的靠近。
宋锦美学
与钱小萍挥手作别后,我翻看着我们的好几张合影,虽然是满头银发,她依然是这般美,她的面部线条柔和温馨,她眼中的光,灼灼其华,那道光芒,像柔和熹微的晨光,又像是一道自时光深渊劈出的闪电,拥有撕裂时空的磅礴力量。这光芒不就是宋锦吗?它无声地宣告:我是殿堂之上令万邦屏息的天朝气象,是华夏文明在其美学巅峰,向世界发出的关于奢华与柔软的最强呐喊。
宋锦美得极具锋芒,它那无懈可击的理性结构,那溢彩流光的色辉,构成一种惊心动魄的矛盾张力。它宛如一位同时执掌着法典与艺术的君主,一面以几何的冰冷构建世界的框架,一面又以最绚烂的生命之火将框架内的每一寸空间点燃。这种多重性,不就是钱小萍的性格特征吗?
宋锦的美,绝非浮翠流丹般的浅薄媚态,而是从骨相与血脉中透出的不容置疑的华彩,一种带着鼎盛王朝威严与骄傲的美艳。那份不容置喙的尊贵与冷冽,迫使熙攘的人群驻足,那一刻,世人方才惊觉,真正的惊艳,从来不是取悦,而是征服。
它来自宋代。宋之美,不是唐代雍容华贵的肆意铺陈,而是认真对待一片素瓷、一截枯木、一片烟云,于细节中轻叩生命的意象。宋代美学强烈的人文精神,以及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审美之源,令世人魂牵梦绕。这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导,融合了理学思想、禅宗意趣的意境深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宋代社会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内省精神。
我蓦然发现,宋锦美学是宋代美学在丝织领域的具体体现与物质载体。宋锦美学将其转化为织物语言:通过典雅和谐的配色(如天青、秋香)、规整又富有意趣的纹样(如龟背、方棋),以及“锦中有画”的技艺,将宋式美学中崇尚的诗意韵味凝结于经纬之间。故此,我们当可论断:宋锦之美,绝非孤立的工艺奇观,其背后是一套完整而深刻的“宋锦美学”体系。它正是宋代那空灵、雅致的美学精神,在丝织领域最为登峰造极的物化与实践。
更令人震撼的是宋锦的生命力。它从宋代走来,穿越元明的动荡,在近代工业化的浪潮中几近湮灭。但它终究回来了——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重新绽放。这种跨越千年的韧性,岂非比任何花纹都更加动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永远不会真正消亡,它只会在适当的时候,重新编织自己的辉煌。
乘着“国风国潮”的浩荡东风,千年宋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在它的故乡苏州,产业景象一派蓬勃,从专注于技艺传承的工坊到致力于设计创新的品牌,数十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织就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锦绣画卷。如今的宋锦,它可能是设计师手下一件剪裁利落的国风西装,点缀于都市通勤的日常;也可能是年轻人身上一个潮流的数码产品包壳,于方寸间尽显东方美学的巧思;更化身为精美的文创礼品、雅致的家居软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轻盈地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门古老的技艺,正以其青春的姿态、新颖的表达,与新一代消费者深情相拥,在当代续写着它的光华传奇。
如今,当我们看到宋锦走上国际时装周,当我们目睹年轻设计师重新诠释传统纹样,当我们感受“新中式”服装风靡全球,这背后,都有钱小萍打下的坚实基础。她不仅恢复了技艺,更重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人生似锦
我看着照片中自然老去的钱小萍的脸庞,眼前叠印出她年轻时候的充满青春活力的脸庞。钱小萍的一生,是一匹用生命织就的宋锦。她以初心为经,以坚守为纬,用痴爱作梭,将个人的命运与中华丝绸文明的传承紧紧交织,织出了一幅璀璨夺目、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
她从苏州小巷里走来,从青丝到白发,她对宋锦的痴爱从未褪色,反而在岁月中愈发深沉。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织机前疲惫的身影,国际舞台上自信的宣讲——这些片段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个学者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史。
钱小萍这个名字,已经与宋锦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央媒尊称她为先生,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以敬畏之心对待文明,以创新精神延续传统,以赤子之情温暖他人。
这位被誉为“宋锦教母”的东方织女,今年已86岁高龄,但她所守护的宋锦正迎来最青春的绽放。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历经千年沧桑而光彩不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苏州市高新区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