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怎么忍心让初一的孩子就去住校?”
前段时间和一个外地来广州出差的朋友聚会,我们俩孩子同龄,难免聊到“上初中去哪读”这个话题。
我随口说:“我家Joshua住校了,现在每周回来一天左右。”
朋友整个人当场震惊:“你怎么狠得下心来,让Joshua初一就去住校?”
朋友的表情,让我感觉她像听到什么惊天大新闻一样。
![]()
我愣了几秒,只能结结巴巴地解释:
“啊……其实他们学校校风挺好的,虽然住校原本不在计划里,但真上了之后,也没想象的那么可怕。Joshua适应得还不错。”
她见我有点被吓到,也意识到不妥,赶紧补充解释道:
“对不起我太激动了,我只是太震惊了!我们那边很少孩子初中住校,不过广州是不是挺常见的?”
听完朋友的话,我也瞬间理解了她的激动。
一开始我其实也没做好让Joshua住宿的准备,可生活总有出人意料的时候,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缘分天注定。
![]()
不过朋友也是启发了我另一层思考。
确实好像不少广州的初中都有住校的安排,“住宿生”在广州不少学校里,确实并不算稀罕。
所以我也就跟朋友即兴聊起了我所了解到的,广州这边的几种中学住宿模式。
今天也都记录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城市的姐妹也跟广州类似的,也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天谈一谈啊。
![]()
在广州,我了解到的情况,大体如下:
1. 比例最多的,当然还是走读制啦。
广州的绝大多数公立学校还是以走读为主。
无论是统筹、摇号还是直升,学校都会优先考虑“就近入学”原则,家庭住所与学校之间一般在40分钟车程以内。
哪怕是市里顶尖的名校,如果宿位有限,也会统一安排走读制。比如省实(初中部)那么好的中学,初中部还是以走读为主。
但床位足够的,也是会尽可能提供寄宿制。
省实系中学的住宿走读一览表
![]()
同样,私立/民办学校的走读情况也不少见,整体来说,有条件的会加设住宿位,主要还是看学校的面积、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
越秀区民办学校住宿情况
![]()
此外,部分重点班、特长班或竞赛班,会根据宿位条件,优先安排部分学生住宿。
广州部分公立学校住宿表
![]()
当然,哪怕是住宿制的学校,如果家庭实在无法接受住宿,也是可以申请走读的,但一般要求“一刀切”,要么全住宿,要么全走读,不能一边住一边回。
这既是出于管理需要,也是为了保持学生作息的一致性。
![]()
我家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住宿?
Joshua属于“有特殊训练需求”的学生,他初中选择了走“信息学竞赛”这条赛道,正式成为一名信竞生。
入校前我们就知道学校针对竞赛生是统一住宿制的,但在正式确认前,学校还是给了家长“缓冲期”,让我们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寄宿。
我们也是来回开了好几次家庭会议,但确实,权衡来权衡去,走读还是挺为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距离太远了。
![]()
学校在城的另一头,单程就要一个小时,还是在“不堵车”的理想状态下,掐着时钟算一算就不太现实……
想想看,如果走读的话,
晚上九点半下晚自习,十点半到家,洗漱完都十一点了。
早上七点前得到校,Joshua就得六点出门,那要几点起床?
偶尔这样还行,但天天如此,身体怎么可能吃得消呢?
后来我们趁周末也模拟了几次上下学,让他体验了一下走读生往返通勤的费用和时间。
来回两次后,Joshua也就打消了“通勤”的想法,因为身体真的会吃不消。

当然,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但问题是,家里还有个小学五年级的Eric。
两所学校相距二十多公里,无论选哪边都很难兼顾另一边,所以也只能做一个相对折中的安排。
以“健康第一”为原则,那肯定还是Joshua住宿是目前的最优解。
![]()
![]()
第一天送Joshua进宿舍,我心里也是万般不舍的。
宿舍楼不高,楼道里回荡着孩子们兴奋又欢快的声音,我一边帮他铺床、一边叮嘱要每天洗澡、多喝水、和舍友处好关系等等。
准备了一堆带去住宿的学习用品
![]()
到时间要离开了,我发现自己真不舍得迈出这一步。
Joshua说要送我到校门口,我们就一边牵着手一边闲聊些八卦,越靠近校门口我们走得越慢。
一走出校门口,这孩子就忍不住了,偷偷抹眼泪,我转身拥抱了一下他,故作轻松地说:
“住宿生活多姿多彩,你玩得开心。每天都给我打打电话哦,啥都可以聊,我们会等你电话的。”
作为一个住宿生妈妈,我也学会了把牵挂藏在微笑里,始终保持云淡风轻的松弛。
![]()
![]()
住宿当然也是有利有弊的。
我也会跟Joshua聊,其实住宿也好处多多的,比如更独立的时间管理、更强的社交适应力、更早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都是集体生活可以学到的本领。
在宿舍,他得自己收拾床铺、洗衣服、整理书包;
在食堂,他得自己排队打饭,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营养健康;
在集体生活中,他得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知道如何协调矛盾。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是孩子成长中真实、也难被替代的“生活课堂”。
但当然也是有不少担心的,比如——
1. 安全健康问题
广州9月份也挺不平静的,又台风,又高温又降温的。
我们经历过晚上7点多收到通知,集体撤离躲避台风的“疏散”通知。
![]()
还有小孩子嘛,最麻烦的是生病了不吃药,不管我给Joshua带了多少药过去,他总是偷工减料的,导致咳嗽了近乎快一个月才好。
我也是气得无可奈何啊。
整体来说,我觉得学校的住宿管理品质还是可以的。
宿舍有24小时值班老师进行夜间巡查;
学校有良好的应急机制(比如夜间就医、家长紧急联络通道);
学校也有心理辅导老师和生活导师团队。
学校也有医务室,附近也有大型医院在侧。
这些都让我们减少很多担心。
2. 沟通断层的问题
Joshua现在在家的时间,大概每周就一天,加上Joshua性格比较内敛,有时候真的是想跟他聊点啥,但是又不知道要跟他聊点啥。
然后住宿生是不允许带任何电子产品(包括通讯手机)的,所以除非Joshua用学校里固定电话联系我,不然我也找不到他。
![]()
所以一方面,我可是天天都在等Joshua给我打电话。
另一方面,我也经常登录他们信息生一定会登陆的网站——洛谷,通过洛谷的私信留言,跟他说说
话。
![]()
聊天的内容,学习大概就占1/3吧,大部分还是日常琐事,比如问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
Eric跟他哥说的话题比我还丰富,自从Joshua住校后,弟弟就担当起帮哥哥挂机的角色,每次他玩游戏,都要拿两台电脑,挂两个账号,一遍帮哥哥刷装备,一遍自己玩起来。
![]()
所以他经常抢我麦,要跟Joshua汇报他的游戏进展,以及他的战术和策略,而Joshua就远程指导一下。
他们是不会有话题壁垒的。
3.心理适应期
作为住宿生,我知道Joshua在独立调整和面对不少挑战,如何更好的平衡自己的时间,来抓好校内综合学科的学习,同时保证自己的竞赛训练不掉队。
他也在逐渐适应不一样的睡眠环境,例如 床垫不习惯,上厕所不习惯什么的,都要自己去克服。
之前给Joshua选床垫,我都特地选了跟家里一样的让他在宿舍里也有跟“家”一样的感觉,让他可以更安全地渡过这段“心理适应期”。
![]()
现在也住校一个多月了,孩子们对住宿生活都渐渐熟悉起来。
我发现,他每天的运动量反而比小学时候还多,和好兄弟们约着跑步、跳绳、打球等等,甚至一起去机房学C++。
他会和我分享自己交到的新朋友,以及宿舍里的趣事……最喜欢听他分享这些了,比聊成绩和分数还宝贵。
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他愿意谈天说地的妈妈,让他始终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我都在。
![]()
最后我想说的,没有哪一种选择是完美的。
Joshua现在每周回来一次,我们会留出整块时间,让他能在家好好休息休息。
比如带他去吃他最爱的牛扒西餐,比如睡前我们一起开夜谈会,听他讲学校里那些无厘头的趣事。
也忍不住会仔细观察他的五官,和备注一下他的身高,感觉他有在偷偷长大和发育呢,天哪,他是不是马上就要“青春期”了?
![]()
而且,因为非常想和哥哥在同一所学校,Eric现在也格外努力。
对他来说,这份努力不仅是当下的坚持,更是为了一年半后,能有机会把选择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
成长好像真的是一瞬间的事儿。
我当然无比信任Joshua,信任他能照顾好自己,信任他会在新的环境里,继续长成他该有的样子。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始终能感受到那份无条件的爱。
希望孩子们,无论住宿还是走读,都能在青春期,和家人保持亲密无间。
互勉,yours,萌芽。
![]()
随着四大杯赛即将要拉开帷幕,我也是跟派培优数学课商量了一下要给大家开个新团。
因为之前报名的姐妹们我们都已经陆续拉赛培课了。
![]()
![]()
我知道,有不少姐妹都还是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该怎么选数学才能保证有更好的出口,现在各地什么情况都有,有全摇号的,有统筹直升的,有断层培养的,也有mk和杯赛混行的……
但其实在我看来,都一样!
因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小升初的选拔逻辑都是看孩子的硬实力。
硬实力从哪里来,从学习效果和证书上看呢!
以小升初的选拔标准来看,有含金量的杯赛肯定是第一道门槛,所以只要有时间,要做足准备的话,肯定是以杯赛为第一目标去准备才是省心省力。
![]()
如果还在犹豫不决摇摇摆摆的话,越到后面机会越少哦。
四大杯赛我介绍了两个,也是正值报名期,有需要的姐妹点击这里了解:
派培优数学课是我强烈推荐给大家的,以中国浅奥体系为教学核心的好课,有需要的姐妹也可以了解一下:
预约直播间报名课程
![]()
希望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关注我,一起抱团取暖
积极育儿、顺势养育
你点的每个在看和转发,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