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十年前街边十块钱管饱的驴肉火烧,如今在有些地方卖到了三十块一个,还时不时被告知“今天没货,明儿再来”。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不是咱钱包瘪了,是驴真不够用了。
你可能以为这是开玩笑,可翻开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翻看全国畜牧业统计年鉴,再瞅一眼海关总署的进口记录,就会发现:中国确实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驴荒”。
![]()
一头驴,牵动的不只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农业结构转型、消费习惯变迁和全球产业链博弈的真实写照。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2010年全国驴存栏量还有约545万头,到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不足260万头,缩水近一半。每年出栏的肉用驴数量还在持续下降,而国内驴肉消费量却在稳步上升。
![]()
尤其河北保定、山东德州这些传统驴肉加工重镇,屠宰场常常等米下锅。有家老字号负责人私下跟我说:“以前收驴,电话一打,养殖户连夜送来;现在得提前一个月订,还得加价,不然根本抢不到。”
这不是个别现象。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的调研显示,过去五年,国内毛驴年均出栏量下降超过8%,但驴肉制品年产值反增12%以上,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一头成年驴,五年前收购价大概30元一斤活体,现在普遍涨到50元以上,个别优质品种甚至逼近70元。成本传导到终端,驴火卖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
驴咋就越来越少了?原因得从根上捋,养驴不比养猪养鸡,周期太长。一头母驴怀胎要一年,生下来的小驴还得养两年才能出栏,三年回本都是快的。相比之下,猪六个月就能出栏,鸡四十天就能上桌。
农民算经济账,当然更愿意搞见效快的,再加上这些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种地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天天伺候一头慢吞吞的驴?政策导向也有影响,早些年,毛驴主要用于农耕和运输,属于生产资料,家家户户多少养一头。
![]()
可自从机械化普及,拖拉机、三轮车进了村,驴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了。2015年后,全国农机总动力突破10亿千瓦,农村役用牲畜需求断崖式下跌,驴没了用途,养殖户自然减少存栏。
母驴一年只能怀一胎,每胎基本就一仔,不像母猪一窝能下十几头。这种生物特性决定了驴群扩张速度天生缓慢,一旦存量下滑,恢复起来特别吃力。
![]()
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更大的压力来自另一头——阿胶,没错,就是那个号称“补血圣品”的东阿阿胶。别小看这块黑乎乎的胶块,它可是全球最大的驴皮消耗源。
根据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的企业申报数据,单是东阿阿胶一家,每年就需要约100万张驴皮才能维持正常生产。而目前国内自产驴皮供应量连需求的一半都不到。怎么办?只能进口。
![]()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口驴皮及驴副产品总量超过4.6万吨,主要来自非洲、中亚和南美。坦桑尼亚、肯尼亚、巴基斯坦、乌拉圭……这些国家的毛驴养殖业在过去十年迅速扩张,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早就发出警告,过度捕猎和跨境贸易已导致部分非洲国家本土驴群数量锐减,当地交通和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多个国家已开始限制活驴和驴皮出口。这意味着中国的外部供给渠道正在收紧。
![]()
这几年,农业农村部把驴纳入了“特色畜禽养殖扶持目录”,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试点规模化养殖基地,推广人工授精、科学育肥技术,试图提高繁殖率和出栏速度。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用基因选育培育生长更快、出肉率更高的品种。
比如德州一家养殖公司引进了俄罗斯顿河驴进行杂交,新品种驴出栏时间缩短了半年,肉质还不输本地驴。同时,市场监管也在加强。国家药监局要求阿胶生产企业建立驴皮溯源体系,防止非法走私原料流入。
![]()
但归根结底,解决驴荒不能光靠政策输血,还得让养驴真正变成一门划算的生意。这就需要打通从育种、饲养到屠宰、加工、品牌销售的全链条。
比如河北无极县搞的“公司+农户”模式,企业提供幼驴和技术支持,农户负责饲养,长成后保价回收,既降低了风险,又稳定了供应,效果就不错。
一顿驴肉火烧的涨价,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层调整。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正悄然远去。驴不是灭绝了,但它的确变得稀有了。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的,哪怕是看起来最普通的家畜。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