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在国内科技圈,雷军的演讲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从小米手机的早期发布会,到那句经典的“Are you OK?”,他的亲民、憨厚形象如一股清流,瞬间拉近了与年轻用户的距离。
然而,近年来,许多人发现,雷总的演讲似乎失去了昔日的魔力,公众的反应从热烈追捧,转向了质疑甚至漠然,越来越不买账。这种情况在2025年度演讲表现最为明显,在9月25日年度演讲和新品发布后,小米集团的股价在9月26日收盘时下路了8.07%。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绝非单纯的审美疲劳,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笔者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背后的根源。
二、“小白/挑战者”人设的昔日辉煌
要理解雷总演讲的转变,应该先回顾其成功的根源。在小米成立初期,雷总的演讲总是以“小白”、挑战者、初创者的姿态出现。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新手工程师,讲自己面对各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不屈不挠,表现出谦虚、奋斗的形象。这种叙事模式非常巧妙,因为它完美契合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共鸣效应”和“弱者同情”原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公众天生倾向于支持“屠龙少年”的故事。这是一种根植于文化原型中的叙事模板:弱小的挑战者对抗强大的“恶龙”,最终逆袭成功。雷总的演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强调小米是“小厂”,资源有限,却敢于创新。
这种定位降低了公众的预期,因为任何成就都显得“超出想象”,还制造了惊喜感。同时,它合理化了早期的不足,如供应链问题、发热、卡顿或系统瑕疵,面对这些问题,用户更愿意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因为“新手”总有成长空间。
此外,雷总的工程师人设增强了亲民感。与乔布斯那种“神坛先知”式的演讲不同,雷总的风格更接地气,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性吸引”原则:用户觉得他像自己一样普通,从而产生情感连接。这套叙事在小米早期大获成功,帮助公司快速积累粉丝,并从手机扩展到生态链产品。
三、角色期待的转变与“角色失败”的出现
然而,随着小米成长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世界500强企业,年营收数千亿,雷总的演讲却依然沿用旧有框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会导致无法满足公众的“角色期待”,也就是“角色失败”。
什么是“角色期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社会地位(角色)都伴随一套行为规范和预期。对于初创公司,公众期待的是激情、试错和亲民;但对于行业巨头,期待则转向技术领先、可靠担当和引领行业。
然而现在的小米已经今时不同往日,拥有庞大的研发投入、全球供应链和生态布局,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行业准“巨头”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对雷军的角色期待随之改变: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成熟、自信的领导者,而不是继续扮演“新手”。
雷总的演讲中,“我们很艰难”、“我们是小厂”等表述,与现实形成鲜明割裂。这种不符引发了公众强烈的“认知失调”,产生一种心理不适感,用户接收到矛盾信息(巨头 vs. 新手),为缓解不适,往往否定更虚假的部分,即质疑演讲的真诚性。
具体来说,这种“角色失败”体现在几个层面:
1、可信度丧
当一个体量庞大的公司在演讲中沿用与公司体量不匹配的‘弱势叙事时,公众会感到不真诚。社会心理学中的“真诚原则”强调,沟通必须匹配身份。
小米一边展示昂贵的实验室和全球雄心,一边自称“挑战者”,这会被视为推卸责任。尤其在小米汽车等新领域,喊出“媲美保时捷、特斯拉”时,“新手”人设显得格外脆弱,公众不会再买账。
2、责任归因错位
作为巨头,公众认为小米应承担更高责任。如果产品出现问题,用户会视其为“失职”,而非“成长烦恼”。继续用“初创”借口,会激发负面情绪,因为这违反了公平性追求:地位与责任应等价,小米享受巨头利润,却不愿匹配沟通姿态,被视为投机。
3、审美疲劳与叙事免疫
相同的故事讲了十几年,公众已产生“习惯化”效应。社会心理学指出,重复刺激会降低敏感度。大家不再为“挑战者”故事动容,转而期待新篇章,如引领AI或智能生态的愿景。
这种失败还源于“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文化原型。小米已成为“龙”,却穿“少年”的衣服,公众会警惕这种“伪装”,甚至感到背叛。
四、小米叙事转型的必要性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决“角色失败”需要小米完成“角色转换”。这不是放弃亲民内核,而是让叙事与期待对齐:
1、从挑战者到引领者
演讲不再强调“挑战谁”,而是分享“如何定义未来”。如聚焦AI、人车家生态,展示企业家远见,赢得成熟用户尊重。
2、从性价比到价值观
单纯的价格叙事已不够。塑造“技术普惠”“推动进步”等高级价值观,匹配巨头身份。
3、坦诚与自信
大方承认地位,直面问题。以更高标准担当,而不是借口。这能重建信任,符合“真实自我”原则。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雷总的个人定位如果能完成从“憨厚工程师”到“有魄力的科技领袖”的升级,更多地分享行业洞察与宏观战略,或将更符合公众当下的期待。
五、笔者结论
雷总的演讲无法再有效打动人心,其关键的根源在于其社会自我和叙事框架与公众的角色期待严重脱节,这构成了小米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目前,小米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需要升级重构叙事框架:关乎创造与引领,而非跟随与挑战。只有通过坦诚、自信和担当,小米才能重塑品牌形象,再次赢得人心,否则,这种裂痕将持续扩大,严重影响小米冲击高端的目标和全球布局。
免责声明
本文作者为心理咨询师,文章内容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的独立分析评论,旨在提供一种观察视角的探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