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潜艇、四条人命、两个活口——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一句“美军击沉毒艇”,把一场海上突袭包装成国庆烟火。烟火散尽,焦糊味却久久不散:这是缉毒,还是秀肌肉?是正义执法,还是提前上线的竞选片头?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干净利落的胜利”?故事缺页
总统帖文说“零美军伤亡”,却轻描淡写“对方二死二俘”。至于毒品数量、种类、纯度,只字未提;现场录像、照片、扣押记录,也锁进保密抽屉。全世界只能凭一张“击沉瞬间”的卫星图猜谜:到底是满载几吨可卡因的“大毒鲨”,还是一艘被夸大口径的半潜木棺材?
![]()
更尴尬的是“潜艇”二字。真正的跨洋级潜艇造价上亿,毒贩再阔也舍不得拿来一次性投货。美方口中的“large drug submarine”多半只是玻璃钢壳子的自制半潜船,航速低、航程短,常年被海岸警卫队用机枪扫穿。把它吹成“大型潜艇”,相当于把走私犯的改装快艇说成“航母”——戏剧效果拉满,却悄悄拔高了威胁等级,为“动武合理”铺路。
![]()
二、十月惊奇提前到货:选票比毒品更上瘾
10月18日距离中期选举不到三周。对特朗普而言,没有比“军人缉毒”更合算的免费广告:左派选民看到“减少毒品”,右派选民看到“强硬边境”,中间选民看到“零美军伤亡”,三赢。至于是不是真减了毒品供给,谁会在投票日前夜翻DEA的年度报表?
![]()
政治化军事行动的老剧本并不陌生——2019年感恩节突访阿富汗、2020年“迅速消灭伊朗将军”、2021年“全面撤军秀”……每一次都是闪光灯下的个人英雄片,却常把后续烂摊子留给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如今潜艇已成珊瑚礁,拉美海岸的毒贩网络大概率24小时内就切换了路线,而华盛顿留下的,只有一条点赞破百万的帖文。
![]()
三、遣返的两具“活证据”:程序黑洞
两名幸存者——哥伦比亚人、厄瓜多尔人——被美方宣布“即刻遣返”。听上去像快递退货,实则绕开了正常司法管道:
1. 公海执法:若事发水域非美国领海,美方“先击沉、后审判”的底气来自哪条国际法?
2. 证据链:毒品实物沉入海底,嫌疑人尚未认罪,DNA、指纹、通话记录在海水里泡成浆糊,回到母国还能剩下多少“铁证”?
3. 公正性质疑: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禁毒法庭常年接受美援,一旦“配合”重判,会不会沦为华盛顿的离岸陪审团?
“遣返”二字,轻巧地把审讯成本、冤案风险、道义责任打包寄回拉美,顺带堵上了外界追问细节的路:人都不在美国了,还审什么?
![]()
四、拉美:沉默的火山
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官方目前只吐出“等待核实”的外交辞令。但在社交平台上,民间情绪已翻涌:
——“美国消费毒品,却让我们埋单死亡。”
——“炸了一艘船,毒枭还能再造十艘;炸不掉的是北方邻国3500万吸毒者的市场。”
——“海岸渔民被当成可疑目标,下一个被误杀的会不会是出海打鱼的爸爸?”
更宏观的视角里,华盛顿把“禁毒”做成军火出口、军事基地、情报渗透的打包套餐,却鲜少评估“溢出效应”:渔民生计、海洋生态、毒贩火并逐步升级。拉美国家成了永远的“副战场”,而主战场——减少美国国内的毒品需求——年年只见口号,不见预算。
![]()
五、潜艇沉了,瘾还在
阿片类药物每年夺走美国七万多条生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药房里合法的处方签,而不是加勒比海的半潜船。特朗普的帖文像一枚烟花,把公众视线短暂吸向“海外毒鲨”,却照不亮自家后院的“制药巨鳄”。
如果击沉一艘潜艇就算“大胜”,那么DEA的年报不该是折线图,而该是“击沉榜”。现实却是:可卡因批发价十年未涨,芬太尼越来越便宜,毒品纯度越来越高。军事打击可以上头条,却治不了瘾症经济学里的“供需平衡”。
![]()
尾声:下一艘“毒艇”已在焊接中
潜艇残骸躺在海底,成为珊瑚的新支点;而造船厂里的下一艘玻璃钢壳子,可能已在切割模板。特朗普的“胜利宣言”会下沉,但问题继续漂浮:
——不削减内需、不打击洗钱、不追究国内分销网络,光靠炸船就能让毒品消失?
——不敢公开证据、不愿多边协作、不屑程序正义,这样的“国际执法”谁能信服?
——把军事手段当选举道具,把外国公民当可丢弃配角,下一次“精准打击”会不会误击一艘载满难民的渔船?
潜艇可以沉默,真相不能。等到选票开闸、聚光灯移走,真正需要戒毒的,或许是整个把战争当公关、把法律当配角的政治系统。
在新加坡生活
412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