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流传一种说法称《永乐大典》中曾记载蒸汽机原理,但关键页面“意外丢失”。这一说法常与浙江大学黄河清教授的“西方伪史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看似自洽的叙事。考据史料与学术共识表明,此类说法缺乏实证支撑,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与流量经济的混合产物。
![]()
永乐大典那书,就是明朝永乐年间搞的一个大杂烩,把先秦到明初的书都抄一遍,经史子集、医卜星象什么都有,里头的东西全是前人的,没啥新发明,编排的方式也特死板,按字分韵,一个韵部管一堆事,底下全是老一套的说法,比方说“汽”字,就归在去声寘韵里,下面列出来的词条就是“云汽”、“水汽”这些,全是古人那个观念,根本没见过什么机器结构图,现在留下来的也就四百多册,翻遍了能找到的工艺内容,也就是《梓人遗制》画点农具,《熬波图》讲讲制盐,连个蒸汽动力的影子都找不到。
![]()
网上总传“丢了一页,上面是蒸汽机”,这说法一听就站不住脚,说什么《机器秘谈》里祖冲之造过火轮船,可这书在目录里压根就没,拿出来的引文也怪,什么“铸一个竹筒形的大铁锅”,铁锅是铸的,竹筒怎么铸,这材料都搞混了,还有一个编的,是《海外谈·船运》讲郑和用“旱缸”给宝船提供动力,明朝哪有“船运司”这个衙门,郑和下西洋的正经史料,《瀛涯胜览》、《星槎胜览》里写得明明白白,全靠季风航行,没提过任何动力机械,再说,真要有蒸汽机这种东西,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把人力、水力讲得那么透,他能一句话都不提蒸汽?
![]()
再看看技术本身,蒸汽机要能跑起来,得有三个硬条件,零件加工精度要高,密封材料要顶得住,还得有高级理论撑着,瓦特那时候,镗床做出来的汽缸,误差能控制在一毫米以内,明朝那会儿全靠手工敲打,精度根本没法保证,密封得用橡胶,那是十九世纪才有的东西,明朝最多用麻絮填缝,高压蒸汽一来就漏了,热力学理论更是晚了三百年,古代确实也观察到蒸汽现象,《淮南万毕术》里说的“铜缶雷鸣”,那顶多算个小玩意儿,离变成动力源差得远,连个工业应用的边都沾不上。
![]()
那这个“丢失页面”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一帮自媒体,看准了“西方技术源自中国”这个点,专门收割流量,搞个什么《揭秘西方伪史21讲》,一节课卖199,利润高得吓人,他们的套路就是利用民族情绪,包装成“文化自信”,像“郑和发现美洲”、“英语是洪武正韵”这些瞎编乱造的东西,炒成热点,最后只会把人搞糊涂,那个黄河清说“五年内西方伪史要崩”,他用来证明的理由是“古希腊雕塑没穿丝绸所以是假的”,这种论调,专业学者早就说过,漏洞百出。
![]()
历史这东西,真不是靠想象力就能发光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价值,是它保存了像《宋会要》这种差点就失传的古籍,那些“超时代科技”都是脑补出来的,别老盯着什么“丢失的一页”,更该想想明朝为什么有水力风箱这些先进技术,却没有搞出工业革命,这背后是社会结构、资本积累、知识体系这些更深层的问题,只有脑子清醒点,不纠结于谁起源了谁,抓住真实的历史线索,才能真有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