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上海滩被人们称作“东方巴黎”,这座城市的繁华外表下藏着不少暗流。当时的上海分成三块地盘,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租界总面积大约32.8平方公里,在这里外国人说了算,他们有自己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
虽然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在闸北地区飘扬,可租界里头还是各国领事掌握着实权。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正好给青帮这类帮会组织提供了生存空间。黄金荣把持着法租界的鸦片生意,杜月笙则通过“恒社”这个组织把手伸向各行各业。
陆连奎从小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的农村长大,家里条件很不好。十五岁那年,他跟着老乡来到上海讨生活,最开始在英租界巡捕房做杂活。靠着会看眼色、懂得应付各种场面,他慢慢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1925年,陆连奎当上了巡捕房的便衣侦探。在“四一二”事件中他积极配合国民党清党,这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到了1936年,这个当初的小巡警已经身兼数职,既是公共租界督察长,又是中央旅社的董事长。
他在南京路开的中央旅社顶楼套房,整天都有人在谈事情,雪茄烟味几乎没散过。陆连奎和黄金荣结拜过,跟杜月笙也是称兄道弟的关系,在上海织就了一张很大的关系网。
俞洛民1908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外界普遍认为他是蒋介石的外甥。他的伯父俞飞鹏曾经做过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
俞洛民自己则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后来在军事委员会任职。1936年7月,他被任命为特别采购专员,专门来上海秘密采购军用物资。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军官说话带着宁波口音,手里提着装有重要文件的皮箱,就这样来到了上海这个复杂的名利场。
坐落在南京路和西藏路交叉口的中央旅社,是栋八层高的西式建筑,向来都是上海滩各路消息的汇集地。1936年7月23日下午三点多,俞洛民提着公文箱走进旅社大堂。
电梯下到一楼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中外客人。在拥挤的电梯里,俞洛民的皮箱不小心撞到了前面一位女士的脚踝。这位穿着时髦旗袍的女士正是陆连奎最疼爱的三房,她当场就尖叫起来。
陆连奎转头盯着这个冒失的年轻人,脸色越来越难看。虽然俞洛民马上用带着宁波口音的上海话道歉,但陆连奎只是冷冷地记下了他的房间号。这个看似平常的小意外,竟然成了后来一连串大事的开端。
这场电梯里的不愉快在第二天就变得严重起来。一大早,陆连奎就带着六个巡捕直接闯进俞洛民住的308房间。他们借口要检查违禁品,要求打开箱子查看,但被俞洛民拒绝。
当时住在隔壁的房客后来回忆说,陆连奎当场就扇了俞洛民三个耳光,清脆的耳光声在走廊里回响。这位年轻军官被强行押往巡捕房的时候,嘴角还流着血。
![]()
当天的申报在社会新闻版简单报道了这件事,不过没提到当事人的真实身份。陆连奎打人的时候还大声嚷嚷“在上海滩,我陆某人的话就是规矩”。这句话后来被好几个在场的人证实。
就在陆连奎自以为只是教训了一个不懂规矩的年轻人时,事发当晚十点钟,上海市长吴铁城接到南京打来的紧急电话。他立刻打电话到陆连奎家,告诉他被抓的人的真实身份。
陆连奎得知实情后大吃一惊,手里的茶杯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马上开车赶往巡捕房,亲自给俞洛民打开手铐。当时值班的巡捕后来回忆,这个平时目中无人的警察局长,此刻显得惊慌失措,不停地弯腰道歉,往日的威风全不见了。
陆连奎跪在地上磕头,完全顾不上大理石地面的冰冷。这个消息很快就在上海警界高层传开了,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情传到南京后,这场地方冲突慢慢演变成了政治风波。蒋介石得知外甥被打的消息时,正在批阅军政文件。他没有立即发火,而是放下钢笔,沉思了一会儿。
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推动“航空救国”运动,急需筹款购买飞机,十架战斗机大概需要二百万银元。这个数目不是随便定的,正好相当于陆连奎这些年积攒的全部家当。
![]()
蒋介石通过秘书长杨永泰传话,强调捐献飞机既能加强国防,也能警告那些嚣张的人。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公开处罚可能引发的警界动荡,又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了惩戒目的。
面对蒋介石提出的天价赔偿,上海各界人士都忙着出面调解。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家里那晚灯火通明,这位和蒋介石同是宁波老乡的商人,在七月底连夜去见蒋介石。
他带来黄金荣等人的口信,反复说明上海治安需要各方共同维护。同时他还提交了陆连奎的财产清单,证明十架飞机确实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谈判持续了三天,最后虞洽卿想出个折中办法,改成捐献一架飞机,但陆连奎必须公开登报道歉。这个结果既保住了中央政府的威信,又给上海警界留了面子。青帮方面则通过杜月笙给陆连奎带话,劝他花钱消灾才是明智之举。
经过多方调解,这场风波最后以经济赔偿的方式告一段落。购买霍克Ⅲ型战斗机的合同在八月三日签定。这架战机价值十九万八千银元,相当于南京路三十间商铺一年的租金。
![]()
陆连奎在变卖中央旅社股份时,交易文件上特别注明这笔钱专门用来买飞机。这架飞机后来分配给了笕桥航校,在第二年的淞沪会战中参加了空战。
赔偿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陆连奎想用房产抵债,但军方坚持要现银交易。他最后只好把四处房产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这才在限期内凑够了钱。这件事后来成了上海滩商业纠纷中的一个著名案例,被人们叫做“耳光代价”条款。
这起事件很快就在上海滩传得沸沸扬扬,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直接推动了国民政府整顿上海警界,1936年底更换了三分之一的巡捕房长官。中央旅社在战后改成涉外宾馆,电梯口长期挂着“以礼相待”的铜牌,默默见证着这段历史。
新闻报则开设了市民来信专栏,连续七天讨论事件背后反映的制度问题。租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在八月发表了调查报道,揭露了上海警界和帮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
这场风波过后,相关人物的命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陆连奎在赔偿后就辞去了所有警察职务,只保留生意上的身份。1937年上海沦陷前,他拒绝日本人和伪政府的拉拢,闭门不出。
关于陆连奎的最终结局,权威的史学记载都比较模糊。民间流传有几种说法,普遍认为是遭枪杀身亡,其死亡时间也有不同记载。俞洛民则继续在空军服役,1942年担任航空委员会参谋,1949年随部队去了宝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