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南京监狱内,一名潜伏国民党内部长达17年的情报战士——范纪曼,此刻正身陷囹圄,等待行刑。
敌人对他的严刑拷打未能撬开他坚守的秘密,而上级的命令却已下达:次日清晨,他将被处决。
行刑前,他淡然地向看守提出上厕所的请求,而看守的一句“早去早回”意味深长,犹如无声的暗示。
就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早已盘算多时的越狱计划迅速启动,借着这微妙的机会,他毅然迈向一场生死攸关的逃亡。
![]()
范纪曼出身于四川的一个书香之家,他本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却选择了另一条艰险而光辉的道路。
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武昌分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救亡,范纪曼的脚步始终奔走在祖国的最前线。然而,在一场战斗中,他与部队失散,孤身一人,失去了组织的联系。
![]()
这一失联便是七年之久,七年间,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范纪曼未曾动摇。他坚持打听组织的下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
终于,七年后,他重新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而等待他的,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使命——潜伏国民党内部。
此后的范纪曼,开始了长达17年的隐秘情报生涯。1932年,他以出色的黄埔军校背景为掩护,成功进入国民党北平情报站。
![]()
表面上,他是国民党内部的得力干将,肩负着高层交予的各种任务。暗地里,他却是中共地下党重要的情报传递者,将无数机密送入地下党手中,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掩饰身份,范纪曼不得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他深知,一旦露出任何破绽,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但越是接近权力的核心,危险也就越大。1949年初,因叛徒出卖,范纪曼的身份暴露。他以“国防部少将专员”的身份被捕,敌人对他展开了残酷的逼供。
然而,面对酷刑和死亡威胁,他始终咬紧牙关,未曾透露一丝党的秘密。国民党对他的坚毅和沉着既愤恨又无奈,最终下令将他处决。
![]()
1949年的春天,南京监狱的高墙之内,等待范纪曼的是残酷的死刑。然而他始终始终笃定:必须找到逃出生天的机会。
国民党的看守们都知道范纪曼的特殊身份,他们对他的态度复杂,有人视他为死敌,也有人心怀钦佩。
范纪曼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微妙的态度,他与看守之间表面上保持着冷淡的距离,暗地里却通过言辞和行为逐步试探。
![]()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接连胜利,南京城内的气氛开始发生变化。外面的枪炮声越发频繁,敌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监狱内部的警戒也出现了松懈迹象。
他隐约听到看守之间的谈话,有人开始悄悄议论:国民党撑不了几天了,搞不好我们也要换个阵营。范纪曼意识到,这是他的一个契机。
在被告知次日将执行死刑时,范纪曼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恐惧,而是对看守说道:明天的事情我知道了,但今晚,我得好好吃顿饭,养足精神。
![]()
他的从容令看守们感到诧异,但这正是范纪曼的用意。他知道,过于悲观只会让人看轻,而过于反抗则会激怒敌人,唯有保持冷静,才能赢得一丝转机。
当晚的“最后晚餐”让范纪曼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他注意到饭菜出奇地丰盛,不仅有平时少见的肉类,甚至还有一瓶黄酒。
范纪曼没有多言,大快朵颐,将所有食物吃得干干净净。这一行为既是为了保持体力,也是一种向看守传递信号的方式——他并未放弃任何希望。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范纪曼的内心没有片刻松懈。他默默回忆着监狱的地形、围墙的高度,以及自己设想已久的逃生路线。
他清楚,机会只有一次,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清晨时分,范纪曼向看守提出了一个请求:“我的肚子不太舒服,需要上厕所。”
这一请求看似寻常,但在紧张的行刑日却显得格外突兀。出乎意料的是,看守并没有多做阻拦,只是淡淡地说道:“快去快回。”
![]()
这句话听似无意,却让范纪曼的心中猛地一震。他从看守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矛盾与隐隐的默许。
范纪曼明白,这也许是看守在用一种隐晦的方式为他争取机会。他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也没有精力去确认看守的真实意图。
带着这份暗示,范纪曼走向了厕所。表面上,他如常般平静,脚步甚至显得有些拖沓,但内心深处,他已如箭在弦。
厕所的小窗口旁堆放着一块几天前他特意藏好的木板,那个微不足道的角落,在此刻成为他突破牢笼的唯一希望。
![]()
厕所并不大,阴暗潮湿,墙角处堆积着杂物,靠墙的地方有一个小窗,窗外可以隐约看到围墙的轮廓。
范纪曼的目光快速扫过整个房间,确认没有其他异常后,他关上门,深吸了一口气,迅速行动起来。
他来到墙角,拿起几天前藏好的那块木板,这是他精心计算的逃生工具。他用力将木板搬起,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快步向小窗靠近。
![]()
他用力拆下窗上的几块铁条,手指被锋利的边缘划破,鲜血渗出,但他全然不顾。他知道,每一秒钟的耽搁都可能让他失去生的机会。
范纪曼将木板紧紧抱在胸前,快速钻出窗口。他落地的那一刻,双腿微微发软,但内心却愈发坚定。
他迅速扫视四周,确认没有看守的身影,随即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朝围墙方向移动。
![]()
范纪曼来到墙下,凭借事先的观察,他选择了一处相对隐蔽且稍矮的角落。这段围墙因年久失修,砖缝间的泥土已经松动,正是逃生的最佳位置。
他将木板小心地架在墙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攀爬而上。墙体粗糙,边缘锋利,他的手掌因用力摩擦而鲜血淋漓,但他却毫不在意。
脚下的木板随着他的攀爬微微晃动,似乎随时可能滑落,但他用力稳住,每一步都踩得极其小心。
![]()
就在攀上围墙顶端的那一刻,范纪曼隐约听到远处的喊声。“有人跑了!”是看守发现了他的异样。监狱内的警报声刺破了清晨的寂静,几名看守已朝围墙方向追来。
他迅速翻过围墙,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落地的一瞬间,双脚因冲击而感到一阵剧痛,但他咬紧牙关,忍住疼痛,飞速奔跑起来。
![]()
他选择了一条曲折的小路,利用周围的地形和植被掩护自己。他的身影时而隐没在草丛间,时而从树丛后闪过,始终没有给追捕者留下明确的方向。
远处,追兵的脚步声越来越模糊,范纪曼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初步的追击,但危险并未解除。
![]()
范纪曼一边喘息,一边快速观察周围的地形。他选择了一条蜿蜒的小路,脚步踉跄却毫不停顿,向着远离监狱的方向跑去。
他知道,监狱的追兵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尽快找到更隐秘的藏身之处。大约跑了两个小时后,他终于来到一片小山丘。
这里植被茂密,杂草丛生,地势复杂,显然是一处理想的藏匿地。范纪曼迅速躲进一片灌木丛,找了一块相对平整的石头坐下。
![]()
他的体力几乎耗尽,双脚磨破的鞋底已露出脚趾,伤口不断渗血,脸上满是汗水和泥污,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活着逃出来了!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早已变得干硬的窝头,这是越狱前偷偷留下的仅有的干粮。他慢慢咀嚼着,虽然窝头又冷又硬,但这一刻却是范纪曼在逃亡中第一次感受到饱腹的满足。
经过短暂的休整,他继续前行。这一次,他不再慌乱奔跑,而是放缓脚步,小心辨认周围的地形。
![]()
他的方向很明确:找到党组织,向上级汇报情报,并继续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尽管身处绝境,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
幸运的是,范纪曼在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这位老农看着浑身狼狈的他,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但也透着几分同情。
范纪曼用平和的语气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向老农表明心迹。经过短暂的交谈,老农被他的坚毅与坦诚所打动,决定冒险帮他一把。
![]()
老农带着他来到村里,找了一套破旧的衣服让他换下军装,并用土布将他的双脚简单包扎。随后,范纪曼便以“老农的远房亲戚”身份,暂时隐藏在村中。
这些日子里,他白天帮村民干农活,晚上则躲在柴房中规划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他深知,不能在村里久留,否则不仅自己会被敌人发现,连帮助他的村民也可能遭到牵连。
几天后,范纪曼选择夜里悄悄离开。他再次踏上逃亡的道路,借助夜色的掩护,沿着偏僻的小路向解放军的控制区域前进。
![]()
十几天的艰难跋涉后,范纪曼终于到达了解放军的阵地。当他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部队面前时,同志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人能想到,这位传奇的地下党员竟然在国民党的监狱中死里逃生,重新归队。
回到党组织后,范纪曼第一时间将关押期间获得的重要情报进行了汇报。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国民党南京监狱的防御布局,还提供了敌人最后的部署计划。
![]()
这些情报为解放军接下来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直接影响了南京解放战役的部署与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后,范纪曼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主动申请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深入乡村和边疆,为新中国的建设默默奉献。
![]()
范纪曼的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无声无息奋斗的英雄们,正是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他们的贡献或许没有被记录在书本上,但他们的牺牲与坚韧却深深印刻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
今天,当我们站在和平与繁荣的阳光下回望那段历史时,范纪曼的故事依然能够激起内心深处的震撼。正如他的经历一样,无论多么险恶的环境,只要坚守信念,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