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曹家在逼迫汉献帝禅位时,可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受同样的待遇,而且更为血腥残忍。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高平陵扫墓之机,起兵控制都城,史称高平陵事件。
![]()
之后,司马懿将曹爽、何晏、邓飏、毕轨、桓范、张当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诛灭三族。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为了策划这一场政变,司马懿隐忍多年,多次装病以麻痹曹家。
![]()
正始八年(247年),司马懿亲自写下一件书法给曹芳、曹爽,告诉他们自己病情严重,无法参与政事,这便是《阿史帖》,也是司马懿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阿史帖》又名《之白阿史帖》《阿史病转差帖》,以章草写就,共两行、十七字,收录于《淳化阁帖》。
![]()
《阿史帖》释文为:“之白阿史:创张口,王举问,外官尚患。之白书法。”清代李瑞清《历代书法论》评价此作:“西晋宣帝《之白帖》,笔笔如铁铸之。”长期以来,司马懿“人掩其书”,原来他也是一位大书法家。
受隶书传统影响,此作保留了几分波磔特征,如收笔时的雁尾。起笔简化逆锋、直接入笔,体势沉郁,有锋芒,兼具隶书的厚重与草书的爽利,转折处似“折钗股”,筋力十足而不失灵巧。多为中锋行笔,提按变化较小,类似汉简的实用书写原则。
![]()
结字纵向舒展,“言”“口”等部仍作宽博处理,但部分字纵向拉长,这种“新旧杂糅”是过渡时期的典型表现,这一点在王羲之《十七帖》中仍可以见到。重心平稳,布白均匀,重心多居中,稍有险绝欹侧,上下部呼应有序,左右结构则高低错落。字与字笔势呼应但不相连属,字字独立。相较同期钟繇、卫夫人,司马懿的书法并未进入书论家的核心视野,明清时期部分书家将其归为“雄强书风”代表,傅山称其书“有霸者气”。
![]()
作为魏晋士族的一员,其书法实践代表了汉末实用书写向今草过渡的状态,既非文人书法的自觉创造,亦非民间书手的自由书写,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形态”。相比于钟繇、王羲之构建新的书写典范,司马懿的重心显然还是在政治上,再加上传世作品太过稀少,仍然无法全面系统的总结出其书法的风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