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许昌城外一间小屋里,风刮得有点急。
押送华佗的兵士站在门口,脸上没什么表情。
屋里点着一盏灯,光线暗淡,一份“家书”刚送到曹操案前。
这是华佗写的,说他夫人病重,请求回乡一趟。
![]()
曹操看完没说话,指了指信:“先准假。”
这事儿看着简单,可后来成了一桩命案的起点。
说起来,这不是华佗第一次让人头疼了。
那会儿是建安年间,汉室名存实亡,朝局动荡。
![]()
曹操手握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谋划更大的局面。
可身子骨却不争气,一直被严重的头风缠着,犯病的时候疼得几乎睁不开眼。
找遍了名医都没办法,最后有人推荐了一个人,说是“能起死回生”的——华佗。
华佗生在沛国谯县,方圆百里都知道他医术高,尤其擅长外科,连麻醉都能搞得有模有样。
![]()
可惜,这人脾气倔得很。
早年有人多次举荐他做官,他一概婉拒。
不是没野心,而是瞧不上那些低阶职位,想一步登天。
那时候的察举制,说白了就是靠人推荐。
![]()
可推荐人自己都不是什么大官,给出的职位也高不到哪去。
华佗心气高,一次次拒绝,结果后来连小官都没人给他推了。
人情冷暖他尝了个遍。
明明医术一流,却在仕途上四处碰壁。
![]()
久而久之,他也就不再提什么“入仕”了,专心行医,走到哪医到哪。
可惜,越是避世,越是难避权力。
曹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许昌府中。
那时候天气闷热,曹操头疼得直冒汗,连话都说不完整。
![]()
“你这病,治不得。”华佗说得很实在,“只能缓解,不能根除。”
这句话,让屋子里顿时安静了。
曹操脸上没什么反应,只是点了点头。
但后来私下却对人说:“这人,难用。”
![]()
问题就出在这“难用”两个字上。
华佗不是不讲医德,只是真的不愿意低头。
他治病讲原则,不讲身份。
犯病了就治,犯完了就走。
![]()
有时候曹操派人请他来,他总推脱,说自己身体不好、家中有事,连请个几次都不肯动身。
后来那封家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信上说妻子病重,非回去不可。
曹操这回也没多问,直接批了假。
![]()
可一段时间过去,三请五请,华佗都不回。
曹操起了疑心,让人去查。
结果发现,他老婆哪儿也没病,根本是借口。
这下,曹操怒了。
![]()
华佗被押了回来,进了许昌监牢。
有人为他说情,说这么个神医,杀了太可惜。
可曹操说:“此人不忠,不可留。”
这句话听着像是借口,但其实背后有深意。
![]()
那时候曹操正在物色继承人。
朝中局势复杂,子嗣又多,他清楚,自己走了以后,一切未必稳当。
手下这帮人忠于他,是不是也愿意听他儿子的调遣?不好说。
他要一个干净的班底,不能有不受控制的“变数”。
![]()
华佗就是那个变数。
他不愿听命,不愿效忠。
即便医术再高,也不能保证他不会被别人拉拢。
更重要的是,他太聪明了。
![]()
聪明到不愿装糊涂。
这样的人,曹操宁可不要。
监狱里,华佗最后一次见到人,是一位老狱卒。
老人说,他那天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片,在地上画画。
![]()
“画什么?”狱卒问。
“经络图。”华佗头也不抬。
后来据说,他把一部《青囊书》藏进了狱中,但没来得及传出去。
有人想找,一直没找到。
![]()
再后来,曹操头风愈发严重,常常半夜惊醒,满头大汗。
有人说,如果华佗还在,兴许能缓一缓。
可他说:“我不后悔。”
曹操死后十二年,曹丕继位,改国号为魏。
![]()
那些曾经不理解他为何杀华佗的人,慢慢也就不再提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给皇帝提“开颅”这两个字。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3年。
李学勤主编,《辞海·历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罗颀安,《华佗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