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爷最近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曾经爱开玩笑、做事井井有条的他,这段时间总是闷闷不乐,甚至炒菜时忘了关火。女儿小李以为父亲只是年纪大了,偶尔健忘实属正常。直到有一天,余大爷在回家的路上忘记自己住几楼,彻底慌了神。送医检查时,医生郑重其事地说:“如果家属能再早半年带来看,也许我们的干预能更早起效。”
很多人觉得“阿尔兹海默症=老年忘事”,却忽略了这类疾病的真正危险:正是被反复拖延和误解才让它恶化得无声无息。事实上,这不是一夜骤变,而是日积月累的累积、长期拖延的后果。到底阿尔兹海默症为何会被“拖出来”?身上哪3处异样是最早的警示灯?
“健忘”,似乎成了衰老的标志。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第一次感到不对劲时,都选择了“再等等”,或者安慰自己“人老脑子慢很正常”。但医学研究一次又一次证明:持续性、进展性的认知能力减退,并非自然变老,很可能就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早信号。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现状报告2022》,我国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数量已超 1000万人,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而90%的患者在早期未被发现或规范干预。更糟糕的是,不少家庭直到患者频繁走失、生活无法自理才开始重视,早已错过最佳预防和延缓期。
不少人把“健忘、唠叨、笨嘴拙舌、发脾气”当作日常琐事,其实这恰恰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医生发现,如果身上同时出现以下3处异常表现,应当高度警惕。
![]()
情绪变化明显,脾气突然变怪
一个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变得爱发脾气、很小的事就焦躁、伤感,甚至对亲人变得冷漠。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管理的区域出现了功能障碍。
有权威数据显示,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患者中,超过70%的人会有显著的情绪波动或抑郁、焦虑等问题。很多家属误以为只是“老年人脾气大”,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生活能力渐变差,做事变得乱七八糟
最初是简单的小失误:穿衣顺序搞反、炒菜时放错调料、结账时算错钱。逐步发展为复杂事情(如家务、理财、沟通)统统变得力不从心。这背后其实是大脑“执行功能”受损——不是偶尔粗心,而是反复、渐进地做错事情。有研究指出,生活能力下降往往较记忆减退出现得更隐蔽,一旦发现,家属千万别忽视。
![]()
语言表达变差,说话变得含糊、答非所问
“这件、那个、你知道的……”词不达意、话说一半、经常重复内容,甚至连熟悉的称呼都想不起来。语言能力受损,是大脑损伤在言语中最直观的表现。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数据显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早期会出现明显的词语错用、表达混乱和难以组织语言等问题。
这3处细节一旦持续(不是一天两天的偶发),并且逐步加重,绝不是“糊涂”那么简单,而是阿尔兹海默症早已在暗中进展的结果。
有不少家属抱着“再等等”的侥幸心理,担心“检查太麻烦”“没什么用”,甚至认为“老年痴呆没救”。但医学共识反复强调:
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显著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中国已有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方案被证实可以改善认知和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的退化一旦进展,错过黄金干预期,损伤将不可逆。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认知障碍筛查的及时率不足10%,这意味着每10位受影响的老人,只有1人能获得及时专业干预。其余的9位或许都在不断丢失为数不多的“黄金窗口”。
其实,正规的阿尔兹海默症筛查并不复杂,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利用国际标准量表,半小时左右即可做初筛。及早参与认知训练、社交活动、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辅以药物,效果远优于任由问题拖延。
警惕变化、主动筛查:家属要多观察老人的情绪、生活和表达,一旦发现多点持续异常,第一时间到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
科学干预、药物+非药物协同:目前国内外获批药物可改善认知并延缓进展,而认知训练、适度锻炼、社交活动,对提升生活质量同样重要。对患者既要“用脑”,也要“用心”。
![]()
饮食营养、加强防护: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保持多种蔬菜、全谷物摄入,少油少盐,控糖、控脂,对养护大脑极为关键。同时可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胆固醇监测,减少心脑血管慢病带来的联合风险。
家属关爱、耐心陪伴:老人不是“变坏”,而是生病。请多一点理解,多陪伴聊天、一起参加活动,有研究显示良好的亲情互动能显著延缓阿尔兹海默症的恶化速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