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本报记者 郝燕 通讯员 周郡
“各位村民朋友们,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下面有请蓝天歌舞团张凤艳为大家演唱歌曲《孝敬爹和妈》!”在滦州市响嘡街道的村庄里,这样的开场白伴着熟悉的乡音,总能引来村民们的会心一笑与热烈掌声。这并非特例,而是响嘡街道各村文艺团体入村演出的常态剪影。
无论严寒酷暑,在响嘡街道的乡间沃土上,总有一支支群众“文艺小分队”活跃的身影。他们用质朴的乡音土语,将充满泥土芬芳的歌曲、舞蹈、戏曲,精准滴灌到百姓的心田。这些由庄稼人自编自演的节目,或许在技巧上并非专业顶尖,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温暖了村民的心灵,唱响了文化振兴的动人乐章。
“我们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农忙时拿起锄头下地,农闲时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杜峪村文艺队员张建华道出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心声。每逢周末,他们也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举办“彩色周末”,让父老乡亲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份特殊的“文化大餐”。这种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形式,让基层文化真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自发地生根发芽。在沙营村,年过花甲的佟明英老人从小热爱唱歌。“看到村里和周边村爱好文艺的村民们总是仨一群、俩一伙地活动,我就自掏腰包3万余元,购买了乐器、音响等设备,将大伙组织起来,组建了我们自己的文艺队。”这支队伍不仅吸纳了本村爱好者,还吸引了邻县滦南的文艺同行,坚持多年为村民演出。“唱出了我们庄户人的心声,更唱出了乡村文明”,村民们朴实的评价,正是对这些草根节目最高的褒奖。
民间的热情,需要土壤的滋养与平台的支撑。近年来,响嘡街道注重从各方面对各村文艺团体给予扶持,及时配送演出设备和服装,邀请市级专业老师下沉辅导,助力文艺爱好者提升创作水准和表演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市级专业文艺团体下乡演出,让各村文艺骨干拥有更多观摩学习、同台展示的机会,为乡村文艺精品的创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催生了“走出去”的底气与实力。杜峪村文艺队、阳光歌舞团、蓝天歌舞团等主动与滦州市红歌会、评剧团、地秧歌协会等专业团体对接,虚心求教,不断丰富节目形式与内容。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本乡本土,开始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该街道蓝天歌舞团部分演员与滦州地秧歌协会会员共同表演的地秧歌,以及柳树营村滦州地秧歌传承人崔旺表演的传统秧歌小段,双双亮相今年七月央视戏曲频道《开麦有戏》系列节目。由杜峪村退休老教师张高创作、本村村民演唱的村歌《杜峪,我的美丽家园》,也被环渤海新闻网刊发。这些成果,标志着响嘡街道的乡土文化正在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这些文艺作品的活力,正源于其“乡土”本色。它们取材于日常,深挖基层题材,演绎普通百姓自己的故事,传承着地方传统文艺的基因。用质朴的节目传递百姓的喜怒哀乐,使得作品本身充满了难以复制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让全域百姓的“文化餐”幸福满满,把精神食粮直接送到群众身边,已成为响嘡街道抓实文明工作的主基调。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乡村生活,赋能了乡村治理,更让基层文化在互动与参与中真正“活”了起来。
如今,在响嘡街道,歌声嘹亮,咏唱着浓厚的乡情;戏曲悠扬,诠释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农家书屋,盛满着文明的印记。乡村文化所蕴含的培养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正在持续释放。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土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赋能,响嘡街道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正被更好激活,父老乡亲的日子也必将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越过越有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