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贞与蔡荣名
蔡荣名(1559-?),字去疾,别字簸藩,明黄岩人。出身书香门第。
曾祖父蔡余庆,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历官至山东参政;祖父蔡绍科,弱冠举正德二年(1507)乡试,授海州知府,擢大理知府;叔父蔡宗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官至礼部郎中,屡疏保东宫罢职。
光宗即位,起原官,已卒。赠尚宝少。
蔡荣名17岁中头名秀才后,屡试不中,遂纵情诗酒,醉中成诗,著有《芙蓉亭诗钞》等。蔡荣名于24岁谒见王世贞,深受赏识,留住在府。
王世贞和《金瓶梅》有不解之缘。首先书的源头是王世贞家。这是共识。毋庸笔者赘述。
1932年发现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之前,他还是首席《金瓶梅》作者。他和蔡荣名也因为《金瓶梅》结下不解之缘。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流行者”。
笔者认为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反映的是创作《金瓶梅》的情况。
赠蔡簸藩先生
其一
天台蔡去疾千里见访,袖出古文辞为贽,时年二十有四,豪士也。留饮累月,尝醉堕予山池中,赋诗赠之。
老觉朱丝倍可怜,
那能对尔不蝉连。
名从元礼门中得,
酒爱知章水底眠。
物色要搜瀛海外,
风流须问建安前。
莫夸仙骨天台易,
不识丹房二十年。
(《芙蓉亭诗钞》题词)
其二
蔡文学去疾,甫裒。然小试首矣。两岁。冬。袖所作贽余,痛饮旬日而别。意欲得余一言耳。沃之酒。歌以送之。
吾憐蔡荣名,
不荣龊龊尘世名。
纵然茂才冠东越,
自有微尚依西京。
吾憐蔡去疾,
不去陶陶酒人疾。
小饮犹倾三百杯,
大醉须眠一千日。
两年两叩先生门,
沾沾所见惬所闻。
袖携天台石,
吐作弇山云。
先生拾身作道民,
南山黯没干将文。
甕头颇足中山酒,
衹是无名可借君。
(《四库全书·弇州山人续稿》1282卷139-140页)。
诗的大意是:蔡去疾的初稿(拿给我看),是首次尝试(的文学形式)。(在弇山园修改了)二年。冬,把修改定稿的书献给我。送别酒吃了旬日,希望得到我的一句诺言(但不能给)。
沃酒盟誓,作诗(可含糊其辞)送他。这里可以看出,蔡荣名已婉求过,希望王世贞写个“收条”。可深谋远虑的王世贞怕他日后翻悔,给了一首雾里看花的诗歌,承认收到书稿,却一字不提金瓶梅。
蔡荣名写有“长游“(弇山行》。也证实他在”弇山园“住了两年:
“寄迹山中二秋矣,其胜不可穷。姑指可名状者,一百五十大境,以长韵收之。夫诸天不减,丈室不增,然不问其足壮山灵之色也”(《芙蓉亭诗钞·弇山行》卷三10页)。
他的“饮罢江洲生壮气,歌回风雨散重阴“(《芙蓉亭诗钞·辞王凤洲老师南还》卷五13项)。
应是发“沃之酒,歌以送之”的和声。虽然王世贞没有明明白白写上金瓶梅三字,但得到保证出书的诺言。总算得到一丝安慰,依依不舍地辞别老师回家去了。
王世贞“只是无名可惜君”号令一出,蔡荣明不管愿不愿意都得顺从。在他自己的诗集《芙蓉亭诗钞》里记录了创作金瓶梅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他对隐姓埋名的矛盾心态。
“醉后共谁酹白石,狂来敢自附青云。他年百越声名起,桃李从今属使君。”
(《芙蓉亭诗钞·凉风堂》卷五12页)
这是拜王世贞为师的记录并归功于王。一个白丁,既无功名(只是廪生)、又无官职,对王世贞这样的大文豪、大官僚来说,蔡荣名是真正的白丁。
![]()
(明)蔡荣名 刻像
敢来依附王世贞。“狂来敢自附青云。”狂,没有狂的资本谁敢狂啊!而且还大言不惭“他年百越声名起,桃李从今属使君”。两人之间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惟有报恩心似石,擬将佩剑托芙蓉”(《芙蓉亭诗钞·移席芙蓉轩石上)卷六6页)。作者对王世贞还是感恩的。
没有王世贞写给蔡荣名的两首诗给《芙蓉亭诗钞》撑门面,《芙蓉亭诗钞》也许早已佚灭;不是“王世贞见而奇之,延之上座”(《浙江通志》3152页),蔡荣名十有八九不能留名。“嗜酒只因缘未尽,苦吟应是债难偿”(《芙蓉亭诗钞·报黄上仲》卷五12页)。
修改是尽心尽力、呕心沥血的。要把“天台石吐作弇山云”并不是一件容的事。王世贞法眼犀利,不时来探询,急切地想早日看到脱胎换骨后的金瓶梅,所谓“两年两叩先生门”是也。
“千里征帆辞故林,沈醉已尽此生心”《芙蓉亭诗钞·夜饮飘渺楼》卷五11页)。蔡荣名千里迢迢从家乡黄岩来到太仓,寄迹弇山园两年,终于不负众望,金瓶梅修改定稿。实现了他的诺言。
并且王世贞也很满意,“沾沾所见惬所闻”,“快意何须死后名,惟尔酒神称不朽。但令琼浆列四坐,宁知金印悬肘后”(《芙蓉亭诗钞·东嘉何无咎过访》卷三7页)。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心甘情愿姓埋名的。也许是主动自愿的。只希望王世贞早点出(金瓶梅)书。
然而,王世贞过早的离开,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惆怅青云不复依,百年心事一朝违”(《芙蓉亭诗钞·挽王元美师用屠长卿韵》卷六11页)。使作者非常失望。
他曾有过公开秘密的冲动,跟他叔叔说过“砂磴语”。“一日醉而过余大言曰:人生适志耳,藉令身都卿相、贮黄金万镒,而无身后名,何如饿死道上。片语琅琅便足千古之为快也。今荣名得遍游五岳,衰所为敝帚而授之梓人。“(《芙蓉亭诗钞·蔡宗明序》)。
可惜权叔没猜透他的心思。还当他是大言不断。蔡荣名就再也没有(机会)提起过。他终于在心猿意马的悬崖勒马。总算全交全节。
平心面论,隐姓理名这事摊谁准都不乐意。蔡荣名同样有自己的想法、隐姓理名只是无奈的选择。让后人知道书是我写的也不不为过。
时过境迁,也许隐姓埋名成了多余。因此,他不动声色地把遗传密码藏匿在书中,听天由命,等待后人去寻找、解密。
那么,他有什么招数呢?一是独特的黄岩方言:二是黄岩特有的事物。
![]()
独特的黄岩方言
1.俏
“我纵容他,教你收了,俏成一帮儿哄汉子”《金瓶梅词话》(下同),第11回280页。
“俏”,读如黄岩音“轿”,意思是结成团伙。
2.烟
记音字。“你就打死奴,也只臭烟了这块地”(第12回314页)。
东西变质了,有异味,意思同普通话的“馊”。黄岩通常说“饭烟了”、“菜烟了”。
3.料
“你若有本事到家里,只剪下一料子头发,拿来我瞧,我方信你是本司三院有名的好子弟”(第12回322-323 页)。
“料”,黄岩特有的量词,如“一料稻秆”。意思同“绺”。
4.担、柳
“因与众人在吴道官房里算帐,七担八柳,缠到这咱晚”(第14回380页)
“担”,象鲤鱼打挺这种情形。“柳”,字迹了草叫柳。草书黄岩叫柳字。“七担八柳”就是字写得太了草,看不明白。
5.(蹀)
“我你去,倒把我一只脚(蹀)在雪里”(第21回570页)。
“(蹀)“音同“搓”。用脚乱踏。如“(足茶)烂泥”。
6.有
“那月娘房里玉箫和兰香众人,打发西门庆出了门,在厢房内乱厮,有成一块”(第22回583)
“有”,音近“游”,厮闹,黄岩特有的说法,小孩厮闹叫"有有”。
7.(跐)
“又是高低鞋,(跐)不牢”(第25回636页)。
(跐),方言读如“币”,双脚用力钉住地面,不使双脚打滑。黄岩话常说:“牢,少(不要)滑倒”。
8.一套
“西门庆道;你休乱,我往那边楼上,寻一件什么与他便了,如今往东京这贺礼,也要几匹尺头,一套儿寻下来罢”(第35回912页)。
“一套”,黄岩特有的方言,几件事一起做叫“一套”,兼有“一起、一次”的意思。
9.扫
“这玳安不由分说,两步就扫进里面”(第50回1318页)。
“扫”,黄岩特有的方言。绕过去的意思。常用词“扫头圈”。
10.巧
“你这屏风买的巧也得一百两银子与他,少了他不肯”(第45回1174页)
”巧“,黄岩特有方言,普通话价钱便宜黄岩方言就说“价钿巧”。
11.别改
“我也见这老婆,这两日有些别改模样”(第65回1840页)。
“别改”,黄岩特有方言,指变了个人,看到熟人象看到陌生人一样。埋怨原来认识的人,暴发后眼高不认人了。
12.谁
“月娘埋伏下丫环媳妇七八个人,各拿短棍棒槌,使小厮来安儿,谁进陈济来后边,只推说话。把仪门关了,教他当面跪着,问他:“你知罪么?”(第86回2590页)。
“谁”,读如黄岩话“泉”,黄岩特有的方言,骗人叫“谁人”。黄岩俗语“谁(骗)死人不偿命”。
13.忽
“西门庆忽把眼看见郑爱月儿房中”(第77回2312页)。
“忽”,音近普通话的“幻”,双眼的余光所及,兼有偷看、瞟的意思。常说:你人好不好,我眼忽着就有数了。
14.碓磨
“碓磨也有个先来后到”(第91回2725页)。
磨道磨平后,重新凿深。
15.打纲图赖
“拿到县里,反问他打纲诈财,倚尸图赖”(第27回696页)。
“打纲图赖"即无理取闹,许人钱财。这里的“纲”黄岩话读如“憨”。
16.苦丁子威
“教你做口子汤,不是精淡,就是苦丁子咸”(第94回2804页)。意思是得发苦、对于太咸的食物,黄岩话通常说“苦咸“、“苦子成”、“苦丁子咸”,这是比较典型的黄岩方言。
如形容食物很甜,就说“蜜甜”、“蜜桶甜”、“蜜桶销甜”,金瓶梅书中作者有许多信手抄来的材料。
美国的韩南列举了七种来源:1.长小说《水浒传》;2.白话短篇小说,尤其是公案小说;3.文言文的色情传奇小说;4.宋代历史;5、剧本:6,流行词曲;7.夹有诗词的讲唱文学作品,特别是宝卷(夏志清《金瓶梅新论》胡文彬编《金瓶梅的世界》北方文艺出服社14页)。
![]()
《黄岩方言语音语法初探》 陈理尧 编著 中国文书出版社出版
这些抄袭的东西,就夹杂了各种文本里原有的方言主话。那么,为什么黄岩话就不是抄袭的呢?
首先,如果是抄袭的,方言就应该夹杂在原有的文本里。不应该出现在作者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中。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黄岩方言不是出现在韩南说的七种来源中,而是都出现在作者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中。或对话、或描写。
作者运用黄岩话驾轻就熟、非常精通。全书从头至尾散见黄岩方言,不是本土作书,不可能一心两用,一边构思,一边找黄岩话使用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黄岩话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传其音,失其字,记录时借用同音白字记音。
人与人的差异,借用的白字也不同。抄袭的难度较大。有的字干脆是作者生造、自造的,到哪里去抄。
有一个自造字,有特异功能,可以排除抄袭的嫌疑。这就是“(毛必)”。如“没的那扯(毛必)淡,有了一个汉子做主儿罢了——偏有那些(毛必)声浪气的”(《金瓶梅词话》75回2197页)。
作者不但生造了(毛必)”字,还给它注了音。“哥儿,我看你行头不怎么好。光一味好撇”(《金瓶梅词话》58回1575页)。
“应花子,好没羞的孩儿,那里哥儿,你行头不仔么。光一味好撇”(《金瓶梅词话》68回1924 页)。
(毛必)读“撇(pie)”。别地方的人可能不知所云。黄岩人看了一定会意味深长地一笑。字和注音不在一起而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可能抄袭吗?
第三,崇祯刻本当错别字更正掉的正是最独特的黄岩方言。
万历刻本12回314页:“你就打死奴,也只臭烟了这块地”。崇祯刻本12回138页:“你就打死奴,也只臭烂了这块地”。
“烟"改“烂”,“烟”是黄岩方言的记音字。是东西变味了。这里是指打死人把地也熏臭了。跟“打人把自己的手弄脏了”一个意思。改成“烂”字就不贴切了,因为地是烂不掉的。
万历刻本50回1318页“这玳安不由分说,两步就扫进里面”。崇祯刻本50回556页:“玳安不由分说,两步就撞进面”。“掃“换“撞”。
万历刻本86回2590页:“月娘埋伏下丫环媳妇七八个人,各拿短棍棒槌,使小厮来安儿,谁进陈经济来后边,只推说话。把仪门关了,教他当面跪下,问他:“你知罪么?"
崇祯本把“谁进陈敬济来后边”改为“请进陈敬济来边”,“谁”是黄岩方言记音字,音读如黄岩话“泉”,欺骗的意思。
黄岩话”骗人”讲“谁人”,“谁进陈经济来后边"就是”骗进陈经济来后边”。
上回已经讲到,月娘识破了潘金莲同陈经济的奸情,吴、陈两人情同水火,如果吴月娘这时派小厮来安去请陈经济,陈经济肯定不信,只能由小厮来安出面,找个借口将除级济骗进后院。
因此,“谁”改“请”与故事情节也不吻合。
第四,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金瓶梅说:“然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入刻,无论肤浅鄙理,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矣”。
这里有两点大家都是认可的。
一、无论是“陋儒补以入刻”的赝作,还是原作,起码都不是抄的;
二、“时作吴语”。笔者有证据认为这是原作,是崇祯刻本作了改写。起因是两个小人物的名字——白来创、常时节。
自从崇祯刻本把“白来创”改作“白赉光”、“常时节”改成“常峙节”起就落下病根,不得不改写53——57回。
“常时节道: 便罢。且容你悔了这着,后边再不许你白来创我的子了。白来创笑道:你是常时节输惯的,倒来说我”。
(《金瓶梅词话》54回1452-1453页)
这里“白来创”就是“白来抢”,黄岩话“创”“抢”同音,均读“抢”;“常时节”是常常、经常、一惯的意思。
崇祯刻本改名为“白赉光”“常峙节”后,就和这段话风马牛不相及了,改写势在必行。书中白来创、白来抢混用,证明作者晓得黄岩话“创”“抢”同音。
这样,头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者是通晓黄岩话的;这五回中的第54回有一个情节可能没引起大家注意。《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54回 1456页:
“伯爵就把两个食盒,一罈酒。都央及玳安与各家人,抬在河下。唤一只小船。一齐下了。又唤一只空船载人。众人逐一上船”。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八》1282-778页:“稍北则为藏经阁。阁地若矩,四方皆水环若珪。左方稍前,跨为石屋三间以藏吾舟。其一舟具栏楯,幂以青油,可坐十客;其一狭不容席,呼酒网鲜而已。舟行阁前平桥不可度,两堓皆松竹桃梅棠桂,下多香草袭鼻”。
此处,作者刻意把王世贞弇园中两只宝舟“开”进金瓶梅,再现弇山园乘船游湖的情景。
崇祯刻本作者应没有看过弇山园记,认为应伯爵没有这么奢侈、大方,原作者太罗曼蒂克,就把这个情节一笔勾销了。这样,这五回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者是通晓黄岩话的:崇祯刻本是改写本。
“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回目之间衔接错位说明不了什么,这只是作者在弇山园修改时留下的“纪念”、从一个侧面证明力度还是当大的。所以用了两年时间。
综合以上几点。
笔者认为黄岩方言不是抄的,作者应该是黄岩人。当然,作者并不想把金瓶梅写成方言小说。他的目的只想嵌入方言留住“根”,又让读者看得懂。
![]()
《蔡荣名考与蔡荣名说》 徐仁达、池太宁 编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金瓶梅中的阡张——黄岩特有的事物
“阡张”是什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烧纸文化,唯有黄岩“阡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它是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用品,广泛用于祭祀祖先、天地、神佛及丧葬活动。
阡张长、宽、高分别约为30、15、5厘米。它是用黄表纸压缩切割成砖状的,松开可以伸张,但又阡陌相联。瓜瓞连绵,生生不息。
阡张寓意阡(陌)(扩)张。“陌”是阡张最小的量词单位,“块”是阡张的基本量词单位。生产阡张时利用水碓,自动捣舂。这种水碓俗称“阡张碓”。
民国黄岩县志(手稿)记载:“福寿纸(土名又曰阡张)”。“专供迷信者焚毁用代纸钱。其销路除本县境内外,以温岭为最多,其他各邻境亦有之。”(黄岩县新志卷八·第七编第五节)
阡张文化有三个世界之最:阡张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保持着原始的形状、名称、度量进制;它是活着的民俗文化,黄岩及周边地区至今尚在使用;它是活着的手工制作工艺,保持着原始的生产制作工艺。
再来看书中写到阡张的地方。《金瓶梅词话》第39回1021-1022页:
“西门]庆道:‘也是今岁七月,为生小儿,许了一百廿分清醮。一向不得个心净,趁着正E月里还了罢!就把小儿送与你师父,向三宝座下讨个外名。’
……又说:‘道众的衬施,你师父不消备办。我这里连阡张香烛,一事带去。’
……到正月初八日,先使玳安儿送了一石白米,一担阡张,十斤官烛,五斤沉檀马牙香,十二匹生眼布做衬施;
……到初九日,西门庆也没往衙中去,绝早冠带,骑大白马,仆从跟随,前呼后拥,送出东门,往玉皇庙来”。
《金瓶梅词话》第39回1040页:“吴月娘分付李瓶儿:‘你把这经疏纳个阡张头儿,亲往后边佛堂中,自家烧了罢’”。
书中三次提到阡张:“阡张香烛”、“一担阡张、”“阡张头”。“阡张头"又叫“阡张板”、“阡张板头”。它是一块阡张两头的夹板。
阡张因为已经切成牵连条状,无法捆扎,所以两头各放一张大小一样稍厚的原纸便于捆扎。
正是这个“阡张头”把同名异物的阡张踢出了金瓶梅。金瓶梅中的阡张应该是黄岩产的阡张,是作者蔡荣名写进去的。
![]()
天一阁藏本《黄岩县志》内封
《嘉靖以来首辅传》与《金瓶梅》
笔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金瓶梅》初稿是“讽严”的。在王世贞的授意下才调转枪头“刺张”的,所以明显留有“讽严”的痕迹。
蔡荣名只是个枪手,“刺张”的弹药由王世贞提供。主弹药库是《嘉靖以来首辅传·张居正传》,如果将《金瓶梅》与《首辅传》对照阅读,就会发现许多“刺张”的例子。或直接明白,或拐弯抹角。互相印证。
鲁迅先生说:
“明小说之宣扬秽德者,人物每有所指,盖借文字以报夙仇,而其是非,则殊难揣测。沈德符谓《金瓶梅》亦斥时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如:《金瓶梅》卷首词23页:“明朝事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且优游、且随分、且开怀。"
我们巧看都以为是说:明天的事天自会安排。其实不然,这是在“刺”张居正不自量力,无力回天。而且有点幸灾乐祸。
《首辅传》507页:居正既得国,慨然以天下为已任。
《首辅传》516页:“而居正有奏谢,亦自负以为帝者师;且引赞拜不名之礼,隐然兼萧何子房而有之”。
西门庆十兄弟中本来“孙寡嘴年纪五十余岁”(《金瓶梅》十一回288页)比西门庆大,大家“见西门庆有些钱钞,让西门庆做了大哥”(《金瓶梅》11回289页)。
伯仲换位,叔叔做了大哥,叔大。张居正字“叔大”。
《金瓶梅》34回 877-878页:“新买了一所庄子,在五里店。拿皇木盖房”。
《首辅传》509页:“居正故妻無居第,乃大买地于江陵城。使缇骑百夫长庞某者,假干陬显陵之便,而为督治舍宇”。
《金瓶梅》35回926页:“来兴笑道,烂了屁股,门上人不知道,只说是臊的”。
《金瓶梅》79回2431页:“那不便肾囊肿胀破了,流了一滩鲜血。龟头上又生出疳来,流黄水不止。西门庆不觉昏迷过去”。
《首辅传》528页:“居正则亦已病矣。病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泄之遂不禁,去若脂膏者,而大肠亦出,日以赢削”。
《金瓶梅》65回1839页:“有他在,就是他经手整定。从他没了,随着丫鬟掇弄。你看都相甚模样,好应口菜也没一根我吃。温秀才道,这等盛设,老先生中馈,也不谓无人,足可以勾了”。(自李瓶儿进西门家门,什么时候烧过菜。还不都是孙雪娥烧的。)
《首辅传》519页:“始,所过州邑邮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正犹以为无下箸处。而真定守,无锡人独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行路至此,仅得一饱餐。此语闻。于是,吴中之善为庖者召募殆尽,皆得善价”。
《金瓶梅》73回2110页:“伯爵灯下看见西门庆白绫袄子上罩着青段五彩飞鱼莽衣,张爪舞牙。头角峥嵘。扬须鼓猎。金碧掩映,蟠在身上。吓了一跳。问:哥,这衣服是那里的”。
《首辅传》513页:“坐莽者禁服也,惟司礼首珰,上所凭倚间或得之。”
《金瓶梅》73回2126页:“红莲争似白莲香”。讽《首辅传》509页:“有二白燕育于翰林院,白莲双蒂者三,居正以为瑞,进之,上不自有,归德于居正”。
《金瓶梅》74回2156页:“宋御史见西门庆堂庞宽广,院中幽深。书画文物极一时之盛。又见挂着一幅阳捧日横批古画”。
《首辅传》509页:“名其楼曰:捧日。”
《金瓶梅》82回2506页:“明日出殡,你大娘不放我去,说你爹热孝在身,只见出门”。影射张居正“夺情”。
《首辅传》514页:“同年户部侍郎李幼孜等倡谀辞:谓上冲年不能亲万岁不可一日無相公,何忍舍而远去,遂以夺情之说進”。
《金瓶梅》36回953页:“当初安忱。取中头甲,被言官论他。先朝宰相安惇之弟,系党人子孙。不可以魁多士。徽宗御迁早不得已,把蔡蕴擢为第一,做了状元,投在蔡京门下,做了假子”。
《首辅传》511页:“以嗣修卷上之四维已次名二甲第一矣,既进御上,启姓名,则拔嗣修一甲第一名,而召居正谓曰,无以报先生功,贵先生之子孙,以少报耳”。
除了《首辅传》,还有《觚不觚录》和《弇山园记》,这些著述都是王世贞身后才出版的。
除了作者王世贞和被他延为上宾,“寄迹”在弇山园的蔡荣名,还有谁知道《首辅传》的内容,可以把它写进《金瓶梅》。只有两人“脓着”才能做到,外人是无法完成的。
隐姓埋名的主要原因是王世贞和张居正同年。王世贞《鸣风记》都写了,还用得着为严嵩隐姓埋名吗?
根据以上论证,笔者认为金瓶梅作者很可能是明黄岩人蔡荣名。还请专家、读者指正。
![]()
《<金瓶梅>与清河》 黄 霖 、吴 敢、赵 杰 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
[1]《金瓶梅词话》,(明)万历刻本,香港太平书局影印出版。
[2]《芙蓉亭诗钞》,(明)蔡荣名著,光绪版,浙江图书馆藏本。
[3]《四库全书·弇州山人续稿》,上海图书馆藏本。
[4]《台州府志》,(清)喻长霖主编。
[5]《黄岩县志》,万历刊本。1963年7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
[6]《黄岩县志》(稿),民国刊本。黄岩博物馆藏。
[7]《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版。
[8]《浙江通志》。
[9]《<金瓶梅>的世界》,胡文彬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年。
文章作者单位:黄岩化学工业公司
本文获授权发表,转发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