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的心是一间屋子。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忙着加固门窗、加高围墙,生怕外界的风雨吹入一丝一毫。而“让万物穿过自己”,却选择打开所有门窗,让阳光、风雨、落叶甚至不期而过的飞鸟,都自由地穿堂而过——这听起来是不是既浪漫又危险?
![]()
这并非消极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极致的生命参与。
我们习惯了对体验进行筛选:只迎接快乐,拒绝痛苦;只接纳成功,回避失败。结果呢?生命变成了一条细小的溪流。而那些让万物穿过自己的人,像诗人里尔克所言:“或许我们一生,只是为了某个特定片刻的来临而存在。”他们不做生活的评判官,而是成为通道本身。
想想那些灵光乍现的创作时刻——美妙的旋律、绝妙的诗句, 来自刻意思索,更多是当我们放松控制,允许某种更大的智慧通过我们表达时自然流淌。这就是“穿过”的魔力。
在人际关系中亦然。当我们停止预判和防御,真诚地倾听他人,允许对方的真实穿透我们的预设,才可能产生深度联结。即便是批评和冲突,也让其穿过,留下养分,流走情绪。
![]()
但这绝非毫无选择的放任。“让万物穿过”的智慧在于:我允许一切发生,但不让一切滞留。悲伤来了又走,喜悦来了又走,我不紧抓任何一种状态。如同苏轼在流放中写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允许政治风暴穿过生命,却未让愤恨扎根,反而锤炼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
所以,让万物穿过自己,不是软弱地放弃边界,而是建造一个通透而无阻滞的生命通道。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区分:什么该留下,什么该放手。
这或许确是一种高级活法——不是因为它轻松,而是因为它让生命保持河流般的活力,而非死水般的安宁。当我们停止与生活对抗,生命本身的智慧便开始引领我们,走向更宽广的存在。
最终,我们可能发现:那个能够容纳万物的空间,既不在外界,也不在内心,而是在于我们与所有际遇之间那片开放的领域。在那里,每一个经过的瞬间都不被拒绝,也不被囚禁。
你的心依然是你,却已能装下整个世界——这不正是最高级的活法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