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 • 仇英《赤壁图》(局部)
凡事不可苟且,于饮食尤甚。
二百多年前,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下这句话时,大概不会想到,这本饮食笔记会成为后世饕客的圣经,更不会想到,有个叫林卫辉的当代美食家,会为他写下一本《袁枚的讲究》。
林卫辉老师 ,慢师傅的老朋友了,绝对的懂吃之人, 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的味蕾, 他 是知名美食专栏作家、《风味人间》美食顾问 之一。
他还是公众号“辉尝好吃 ”作者, 他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把美食、文化、科学和历史全部融合着说,直接让“吃”成为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讲究。
去年老师出了《此生有味》,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独特的东坡美食路线。
![]()
预约上款(to签) ·点击图片可入手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起伏,但他总能通过美食找到生活的乐趣。被贬黄州时,他发明了东坡肉;被贬惠州时,他欣然“日啖荔枝三百颗”;即使被发配到当时的荒芜之地海南,他依然发现了生蚝的美味,还写信给儿子说:“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今年老师又出新书了,这次是《袁枚的研究》,讲的就是前面说到的清代文人——袁枚。
这也是很有趣的灵魂,他 是乾隆年间的诗坛领袖,也是被公认为很会吃的文人之一 。
他辞官归隐,建随园,写就《随园食单》,这本书既是靠谱的食谱,也是优秀的散文,更是直达内心的人生传记。
他吃得讲究,活得痛快。
《随园食单》里记载一道菜是炖煮猪头和蒸猪头。猪头是整个的,或五斤或七八斤。这猪头份量大,人少吃起来不香,也吃不完。
关于这道菜还有个故事:乾隆三十三年中秋,他和四位朋友从中午开始,就游览金陵美景,一路登山、涉水、过桃林,天黑月明时才回到家。在大家饥肠辘辘的时候,端上了一个大猪头,大家吃得特别香。这成了袁枚一生最难忘的中秋节。
除了吃,他品茶,也有主张:“我爱这种茶,就这么喝。”不在乎别人认不认可。他列九大名茶,从武夷山到龙井,从君山到安化,喝的是一份不随流的底气。
他看相。四十六岁时,相士预言他六十三得子、七十六寿终。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七十六岁那年,他身患腹疾,自认大限已至,竟写下挽诗,还邀好友同作。谁知除夕夜整衣待终,死神却未赴约。他大笑提笔,写下《除夕告存戏作七绝句》。 从此以后,他看透了生死,继续其洒脱自在的人生,游山玩水,探亲访友,广收弟子,吟诗作对,好不快活。直到他82岁时从容离世。
![]()
预约上款(to签) ·点击图片可入手
和写苏东坡一样,林卫辉老师同样以美食作家的敏锐,捕捉到了同样有趣的袁枚最动人的部分:他不仅懂得吃喝的艺术,更掌握了生命的艺术。
苏东坡与袁枚,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都以美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苏东坡在颠沛流离中,依然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黄州时,他研究出东坡肉的做法,写下《猪肉颂》。
即使被贬到海南,他也能在生蚝中发现美味,还写信告诉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袁枚则辞官隐居随园,除了著书立说,就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他曾在《品味》一诗中写道:“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他对吃的态度,正是他对生活态度的缩影——不苟且,不将就,在细节中追求极致之美。
![]()
当然这么好的机会,慢师傅肯定就会接着新书的机会邀请老师做客慢书房的,于是10月25日(本周六)下午14:30,林卫辉老师将携新书《袁枚的研究》来到慢书房,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和袁枚的美食世界。
在这场分享中,你将了解到:苏东坡如何通过美食在逆境中疗愈身心;袁枚如何通过《随园食单》展现生活美学;两位文人美食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以及如何像他们一样,吃得讲究、活得痛快。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