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10月17日晚,作家庞惊涛乡土散文集《云上》新书分享会,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举行。东周社主讲人、成都市全民阅读推广公益大使周东,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林,同作者庞惊涛展开了一场围绕“故乡、记忆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重点打造的文学佳作,《云上》于2025年9月正式出版。全书约20万字,分为“云起·故园旧事”“云驻·人间烟火”“云飞·山河远阔”“云归·浮生杂忆”四卷,收录三十余篇既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散文。《良扇志》《牛年六记》《百年一瞬》等篇目,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川西坝子的乡土图景与深沉人文情怀。
![]()
《云上》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转”
主持人周东以“《云上》存故园,乡村留烟火”为引,提出核心议题:“乡村既在云下,也在云上;烟火既在故园,也融于城市。《云上》所呈现的乡土记忆,在当代社会究竟唤起怎样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启发?”引发观众深思。
唐小林教授从文学评论角度,围绕“故园、乡村、烟火、记忆”等关键词,系统解读《云上》的散文命题与意象建构。他指出,庞惊涛的写作摆脱了符号化、标签化的乡土叙事,以“时光切片”般的细致描摹,唤醒读者共同的文化乡愁,为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一个新鲜的书写路径。
![]()
《云上》分享会现场
庞惊涛坦言,书中的写作源于一种“迫不及待”的记录冲动。他更愿将“很多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一感受,理解为“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转”。自离开家乡西充,在成都生活的三十多年间,他辗转成华、锦江、青羊、温江、大邑等地,不断适应语言、环境与习俗的变迁。这种流动的体验促使他执笔记录,如《老屋记》《百年一瞬》等文,正是对“流转”的文学回应。
反思“新乡土写作局限”
对谈中,三位嘉宾进一步探讨了《云上》的文本价值与“当代文学中乡土记忆建构”的命题。周东特别指出,书中对方言的运用、家族叙事的文学重构,以及对石匠、木匠等传统匠人的传神刻画,极具精神共鸣与代际沟通力量。
庞惊涛也坦诚反思“新乡土写作”的局限:试图容纳乡土记忆、家族史、传统技艺、情感忏悔等多重主题,导致线索繁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感聚焦。
![]()
《云上》分享会现场
在唐小林看来,《云上》不仅是一部个人精神成长录,更是中国乡村走向城市的时代缩影。书中从老屋榆钱、石匠号子,到德阳潮扇、南池书院,再到白鹭山水,既有烟火人间的温度,也有非遗的传承,更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庞惊涛(右1)在给读者签名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