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不做,不可做错?错!不敢做才是最大的错!
上周和几个兄弟企业聊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这业务,真没法干了!"
上头天天喊"严防风险",下头干脆躺平——单子能不接就不接,业务能不碰就不碰,美其名曰"零风险操作"。
不出事≠没事
咱们都明白:现在不出事,不等于以后没事;现在不担责,不等于以后有作为。
我认识的老李,去年就栽在这个"零风险"上。他们部门业绩下滑45%,年底述职时领导一句话把他问懵了:"你这'零风险'是做到了,但公司的利润风险谁担?"
结果?今年调到闲职部门喝茶去了。
反倒是他手下那个"爱闯祸"的小王,去年做了三单供应链金融。虽然其中一单确实遇到点麻烦,但人家风控措施到位,最后有惊无险。三单业务共创利1200多万,今年直接升了副总。
这说明啥?业务可以大胆做,风险必须精细管!
01
三个土办法,比理论管用
干了多年贸易,总结出三个土办法,我感觉比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管用多了:
1. 画个"风险地图"
接单前,把业务和风控的兄弟叫到一起,泡壶茶,把可能的风险点一个个标出来:
●客户靠不靠谱?(查征信、看流水、打听行业口碑)
●货物好不好卖?(看行情、查库存、分析价格走势)
●钱怎么收回?(押金、担保、保险,一个都不能少)
举个栗子:2019年做钢材那会儿,我们预判价格可能要跌,签合同同时做了套期保值。后来价格真跌了,因为早有准备,反而多赚了300多万。
2. 学会看人下菜
把客户分成三类:
●老主顾(合作3年以上、付款及时、需求稳定)→ 重点维护
●潜力股(合作1-3年、信用不错、有发展空间)→ 适度支持
●新客户(第一次合作或信用记录不全)→ 严格控制
浙江老张就这么干的,去年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那么大,他们业绩反而逆势增长37%!
3. 善用"救生圈"
这些金融工具就是咱们的"救生圈",该用就得用:
●信用保险:投保后坏账率能降70%
●期货套保:价格波动不怕
●应收账款保理:资金周转更快
02
看看别人家怎么玩的
广东有家国企去年搞了个智能风控系统,效果杠杠的:
●业务量增长50%
●坏账率下降30%
●审批效率提升60%
人家怎么做的?其实不难学:
●建个客户信用数据库
●设个风险自动预警
●每单业务系统自动评分
●超风险限额系统自动拦截
03
下周就能干的三件事
别等明年后悔了!这三件事,下周就能干:
1.开个风险排查会,把在手业务过一遍
2.建个简单的客户评级制度,A/B/C三类区别对待
3.尝试用一种金融工具,从最简单的开始
记住:完美的风控不是零风险,而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说句掏心窝的
老话说得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咱们既要胆大,更要心细。
风控不是业务的"刹车",而是"安全带"。系好安全带,才能开得更快更稳。
04
十二个最常见、最致命的“坑”
作为国企供应链人,他们从上百个真实案例中提炼出十二个最常见、最致命的“坑”,希望帮助同行躲过明枪暗箭。
一、合规是生命线:踩错一步,万丈深渊
陷阱1:存货托盘——沦为“废品回收站”
有些民企把陈年滞销、非标品、难定价、货权模糊的货物包装成“托盘业务”推给国企。结果国企钱付了,货却根本卖不出去,甚至找不到哪些货是自己的。
案例:某国企接收500吨电解铜,仓库里堆成山,却无法对应具体货垛。后来才发现,同一批货被重复质押3次,最终资金链断裂,国企背锅。
他们的铁律:货权必须清晰到垛、堆、卡板!拒绝一切“资金池”模式的存货操作。
陷阱2:代采垫资——预付款一去不回
打款给“合作方推荐”的小工厂或贸易商,殊不知对方是关联团伙。钱刚转出,人就消失。
他们的铁律:严格KYB(了解你的业务)、KYC(了解你的客户)!拒绝任何背景模糊的预付款请求。
陷阱3:合资公司——民企做局,国企背锅
民企拉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国企出任董事长、财务总监,但资金实际流向民企控制账户。甚至民企用合资名义收取下游预付款后消失,国企被连带追责。
他们的铁律:合资公司资金流动必须全程监控,拒绝“名实分离”的操作。
二、风险管控:十二级风浪,三级防御体系
陷阱4:赊销失控——所谓“监管”只是形式
国企对工厂实施“监管式赊销”,实则根本无法控制货物。对方一旦转移货物,国企钱货两空。
他们的铁律:赊销必须配合实物控货+物联网监控(如RFID电子围栏),否则免谈!
陷阱5:梯子陷阱——“预付款模式”藏杀机
两个民企本就存在交易,拉国企进来“做增量”,声称双预付款零风险。结果上游收款后消失,下游要求国企交货,国企被夹在中间被告。
他们的铁律:凡是“白赚中间差价”的交易,多是陷阱。国企不是梯子,更不是防火墙。
陷阱6:进口代理——国内外联手做局
国内客户与境外供应商串通,国企垫付货款后境外不发货,或发货后国内客户拒不付款。国企被内外夹击。
他们的铁律:进口业务必须核实境外实控人+收取保证金+物流全程跟踪。
三、市场洞察:看不清趋势,寸步难行
陷阱7:被当“枪”使——国企成增信工具
某些企业只为获取与国企交易的流水、合同、发票,以此去银行申请低风险额度或授信。国企不知不觉成了“信用背书方”。
他们的铁律:所有交易必须基于真实需求!拒绝任何“只走单、不控货”的合作。
陷阱8:偷懒不赴现场——签收单伪造,钱货两空
国企人员不参与交付现场,对方伪造签收单,套走资金。常见于医疗设备、煤炭、钢材等大宗交付。
他们的铁律:凡是超50万的交付,必须派人现场核验+拍照留证+人脸确认签收。
四、客户管理:信任≠放任,机制才是王道
陷阱9:退税骗局——上游买票,国企被反纳
上游供应商通过虚开发票,让国企出口退税。一旦税务稽查,国企不仅退税款拿不回,还可能被罚款。
他们的铁律:严格审核上游发票流+业务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才能合作。
陷阱10:关联交易循环——工厂与客户是同一实控人
国内工厂卖货给国企,国企再出口给境外公司,境外公司实际仍是工厂控制。一旦货物回流境内,涉嫌骗税。
他们的铁律:穿透式核实终端客户!拒绝任何“境外兜圈”型交易。
陷阱11:虚假仓单质押——一货多押,血本无归
国企凭仓单放款,后来发现同一批货被重复质押多次,仓库参与做局。
他们的铁律:只合作物联网监控仓库+定期第三方盘点+区块链仓单溯源。
陷阱12:所谓“行业惯例”——其实是风险漏洞
很多人用“行业都这么操作”当借口,掩盖货权不清、资金池运作、代理监管缺失等问题。
他们的铁律:凡是说不清实质风险的“惯例”,都是雷区。国企必须建立比行业更高的风控标准。
结尾:守正出奇,方能长久
供应链金融从业者深知:供应链的本质是供需,表现形式是交易、交付、支付、金融,但核心永远是真实、稳定、可控。
国企不是不能创新,但不能用创新掩盖风险;不是不能合作民企,但不能用信任替代机制。
来源:EFEC产链网、供应链Finance智库
《中国司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发布,汇聚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银行及科技厂商的标杆案例,展现司库建设全生态创新图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