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扎堆卖房:钱紧了吗?
最近,你可能在新闻或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
不少地方国资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企”,正在集中挂牌出售自己名下的房产、商铺和车位。
从北京到山东,从广州到西安,这场“国资卖房潮”正在全国蔓延。有人说,这说明国企手里“钱不太宽裕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次主动“瘦身”。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
图片
一线城市带头卖,北京国企挂牌上百套房
先来看几个例子。
在北京,西城区国资委旗下的天恒集团最近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架了111套房产,总价超过3亿多元,位置都不差,有的还在热门城区。
在山东,烟台、聊城、淄博等地的国资公司也纷纷行动,打包挂牌上百套房、商铺、车位,挂牌总金额达数千万元。
有的项目甚至被打出“全款优惠”“低于市场价”的标语,吸引了不少购房者关注。
为什么要卖?——“卖房”是为了“回血”
国企不是一直很有钱吗?为什么现在要卖房?
答案其实很现实:
一是钱紧,二是房子不好卖了。
许多地方国资公司,这几年承担了不少基础建设任务,修地铁、建道路、搞园区开发,花的钱都不小。
而随着土地出让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它们的资金回笼速度变慢,债务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卖掉闲置资产、回笼资金”成了最直接的办法。
房产、商铺、车位这些原本“压箱底”的固定资产,就成了变现的首选。
房子不好养,变负担了
除了“缺钱”,还有一个原因:这些房子其实越来越“不划算”。
一些房子空置时间长,租不出去还要交物业费、维修费;商铺的租金收益远比不上当年的买入价;甚至有些房产因为政策或地段问题,根本没法再升值。
对企业来说,这些都是“沉睡的资产”,不如趁早卖掉。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以前是房子保值,现在是房子套现。”
卖房也反映地方财政压力
其实,这波“卖房潮”不仅是企业的事,也折射出地方财政的压力。
过去几年,地方财政收入中很大一块来自“卖地”。
如今地卖不动了,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但公共开支还在增加,财政缺口只能靠地方国资来补。
于是,国企被要求“盘活存量资产”——卖房、卖地、卖股权都在其列。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财政自救”。
市场怎么看?买家要当心“坑”
从购房者角度看,这些房子有的价格确实诱人,看起来像“国企清仓大甩卖”。
但专家提醒:买之前得看清楚。
很多挂牌房源是“带现状出售”,意思是——房子可能还在租给别人,买了也得自己去协商清租;
有的房子产权复杂、土地性质不一,还可能存在抵押、共用等情况。
“国企卖房”虽听起来安全,但并不等于“无风险”。
一个信号:国企也不再押宝房地产
过去十几年,国企爱买地、爱盖楼,房地产几乎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如今,当连国企都开始大规模卖房,这说明它们对房地产的看法已经变了——不再是“金蛋”,而是“包袱”。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调整:
企业更看重现金流、资产效率,而不是资产规模。
“国企卖房”并不是坏事。
从长远看,这是一种主动“瘦身”,让资金流动起来,让资源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但对市场来说,这也释放出一个微妙信号:
——房地产的时代红利,真的在远去。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国资机构继续卖房、卖地、卖股。
而这场“卖房潮”,或许只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