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古训,千百年间激励着无数人在逆境中奋进、在挑战中成长。而在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八个大字的校训碑静静矗立,见证着该校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铿锵步伐。
![]()
在兰州大学,自强不息首先体现为"在地球第三极搞科研"的倔强。当说起青藏高原研究,国际学术界会自然联想到兰大;提起草学与生态学,该校的院士团队戴着草帽在戈壁滩上数骆驼刺,在零下20度坚持野外采样,把地域劣势变成了"守着黄河做黄河文章"的科研优势。化学领域"一门九院士"的佳话,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壮举,都是校训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落实校训的关键密码,藏在兰大独特的"人才养成模式"里。昆仑堂里永远有需要抢座的自习区,萃英山上那些背单词的青春身影,共同构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群体画像。这里既有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又有接地气的"马铃薯专项奖学金";既有国际前沿的量子实验室,也有带着泥土芬芳的田间课堂。当其他高校比拼论文数量时,兰大更在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些扎根西部四十年的校友,那些把实验室建在牧民帐篷里的科研团队,就是校训精神最好的代言人。
![]()
翻开校友名录大家会惊叹:改革开放后兰大毕业生中涌现的院士、杰青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国产第一台大型静电加速器到首个月尘收集器,从敦煌学研究到《四库全书》编纂,这些"国之重器"背后都有兰大人自强不息的背影。更难得的是,兰州大学毕业生扎根西部、辐射全国,他们用知识改变着地域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而今,兰州大学既有百年老校的厚重,更有"双一流"建设的活力。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88个"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这些数字背后是当代兰大人对"独树一帜"的新诠释。尤其是,该校近年新建的交叉学科大楼里,文理科学生混编课题组已成常态,正孵化着更多可能。
![]()
当我们了解兰州大学越多,越会发现这所高校的独特魅力。以低调的姿态位居内陆的宇宙中心地带,默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输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小编也期待更多心怀理想的同学,来这所低调985高校放飞梦想,续写更多“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故事。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