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东方理工今年获得教育部批复,首次招本科生,74位优秀学子选择了东方理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此话一出,便赢得现场一阵掌声。11月9日,作为科学传播平台“知识分子”创立十周年的特别纪念活动——“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
此次活动吸引了数位近年来亲身参与和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专家学者,包括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钱颖一,以及“知识分子”总编辑、西湖大学天文系首任系主任毛淑德等。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高起点、小而精、创新型、国际化”。其中,“小而精、高起点”体现在学科设置上,便是着眼“卡脖子”领域,聚焦“新工科”建设。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例,其聚焦强化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首批仅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4个本科专业。74名优秀学子选择东方理工,正是被其“小而精、高起点、创新型”等特点吸引。
“国际化”同样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筹建四年多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目前已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行长周期科研评价机制等创新举措,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青年学者、科学家全职加盟。
这一成绩背后,蕴藏着近几年国际科学界形成的一种新“科学流向”: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人才选择回到中国,或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留学归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回流,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三次“海归潮”之后的“第四次海归潮”。
如此,高校科研院所就必须思考如何从“引进人才”到“用好人才”,进而让人才“留下来、做出成果”?“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学术环境,而不是头衔和考核,所以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让学者少受干扰,把时间和创造力交还给他们。”陈十一解释道,对于全职回国的人才来说,一个能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平台至关重要。
以往,教授、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支撑技术研究转化为技术的动力不足,与会专家表示原因主要是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中占比太高。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掌舵人,陈十一在思考,高等教育可以允许一些模式创新,让教授自己去推动技术转化,不断提升教授在成果转化收益占比,激励教授主动从事科技转化,如此,无论对高校发展,还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都将大有裨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际顶级学者的全职回国数量连续多年攀升。
![]()
实际上,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创新,已被一些新型机构吸纳、应用。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鲁白介绍,目前他正在牵头推动的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是一个管理型新型研发机构,旨在探索新的人才支持、赋能方式。研究院正推动的“尚思资深学者”项目,就受到施一公在西湖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创新做法的启发。
“引进人才,我们做了很多年,但引进海外资深学者的力度还不够。”鲁白指出,在全国的顶尖高校同样如此。反观西湖大学,在短短几年内,就在生命科学领域引进了30余位资深华人科学家,因此其影响力迅速提升。鲁白表示,“尚思资深学者”项目设立,就是通过支持资深学者,带动一个学科建设,引进新的人才。
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引进、选拔了数十位顶尖科学家,并通过全方位多手段的支持方式,为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赋能。“要想做出真正世界一流的科学,就不能被短平快的KPI和影响因子牵着走,必须有长期、稳定、敢冒险的支持。”鲁白指出,未来研究院将立足上海,面向全球,引育一批基础研究的国际人才,并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不仅要形成若干重大原创性成果,还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符合研究规律的管理制度。
新型研究型大学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鲶鱼”,未来有望以一项项创新举措、创新模式,为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示范”,搅动一池春水。其中坐拥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以及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新型大学、新型机构的长三角地区,有望持续为高等教育发展探索“新路”。
原标题:《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做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鲶鱼”?》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任俊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