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慢性疾病管理到免疫管理,从健康指导到突发急症的处置,社区医护工作者用无比的耐心和细致,编织着基层医疗最密实的网。然而,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背后,一种名为 “职业倦怠” 的无声流行病正在蔓延……,它不只是“累了”,而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感、精神和身体的极度耗竭状态。您是否也曾感到情感枯竭,下班后如同被掏空,对工作和生活都提不起劲,甚至变得易怒、麻木?有时又会不自觉地用冷漠、消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仿佛在完成没有感情的程序?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否定自身的付出,充满无力感?
设在上海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闵心工坊”,有着一群社区医护者,在社区方寸之间,他们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如何缓解身体出现的无力感?社区医护者建议5个科学步骤,为注入“心”能量,重新点燃职业的灯火。
学会“摸脉”,听懂身体的“求救声”
就像给病人摸脉一样,咱也得学会给自己“摸个脉”,听听身体和心情在说啥?别光说“累”,试试具体一点:“今天肩膀和脖子特别紧,像压了块石头。”(身体信号);“下午看到病人排长队,心里突然就烦得不行,想发火。”(情绪信号);“脑子跟一团浆糊似的,啥也记不住。”(思维信号)。以上各种信号就是在提醒你,你走近了“职业倦怠”。从这刻起每天睡前花2分钟,想一下今天最耗神的一件事是什么?把它简单记下来。几天后,你就能找到让你“心累”的元凶。
给心里装个“开关”,下班开启一键切换
社区医护的工作边界极易模糊,患者的依赖、琐碎的事务随时可能入侵您的个人生活。建立清晰的“心理屏障”至关重要。下班后,进行一次有仪式感的“交接班”。例如,脱下白大褂后,进行15分钟的慢走或听一段音乐,从“工作模式”切换到“生活模式”。学会“有策略的共情”:理解病人的难处,但不用把他们的焦虑和痛苦全装进自己心里,咱们是帮忙的,不是“背锅”的,不用纠结,更不必内耗。
见缝插针“充充电”,几分钟也管用
我们倡导“微运动”,将运动碎片化、轻松化地融入工作间隙。遇到压力和突发事情,学着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仅需1分钟,就能迅速平复应激反应;利用诊间空闲几分钟,做几组颈部拉伸、肩部绕环,或靠墙静蹲;安排好午休时间,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娱乐活动,放松心情,不看手机,不回复消息,只专注于脚步的起落和周围的景色。这些行为就能有效提升大脑内啡肽水平,身体自产的“天然止痛药”和“快乐分子”,是对抗压力的利器。
构建“微光时刻”,捕捉日常中的“小确幸”
职业倦怠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只看到工作的重复与压力,而忽略了其中微小的光芒和意义。主动去发现和创造“微光时刻”,能重塑我们的大脑回路。建立“感恩三件事”:下班前,花一分钟回忆今天值得感恩的小事。例如:“一位老人真诚地对我说了谢谢”、“同事帮我分担了工作”、“今天诊室的环境很好”等等,让细节能深化,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书写“成就储蓄罐”:在手机或笔记本中,专门记录那些让您感到职业价值的瞬间,在情绪低潮期,翻看阅读,这是最有效的能量补充。主动创造连接:与投缘的同事结成“能量伙伴”,约定每天或每周分享一件工作中的趣事或感悟,互相给予积极反馈。
启动“成长模式”,为职业生命“开源”
当工作只剩下重复,那倦怠感最易滋生。主动为职业生涯注入新的元素,从“消耗者”转变为“创造者”和“成长者”。 “1%技能提升”:不必是宏大的进修计划。可以是学习一项新的健康宣教技巧、研究一个感兴趣的社区常见病案例、或者掌握一个能提升效率的办公软件小功能。成为“社区健康设计师”:利用您对社区居民最深入的了解,主动设计一份更易懂的健康手册、组织一次小型的健康主题宣传的活动。从执行者到设计者的角色转换,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寻求“跨界交流”:尝试与社区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其他专业人士交流,从不同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缓解职业倦怠,并非一场需要咬牙坚持的苦旅,而是一段学习如何更智慧、更慈悲地对待自己的旅程。
利用好“闵心工坊”平台,打造有温度的社区,社区医护者正共同守护这张基层医疗网。
(来源: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韩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