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让古籍里的圣贤"开口说话"、让历史人物在屏幕上"贴脸开大",一场关于技术与传统的碰撞正在上演。最新引发热议的是AI复原的杨贵妃形象——这位唐代传奇美人究竟该丰腴还是纤瘦?妆容该浓艳还是素雅?争议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思考:当代码重构历史,我们该以何种姿态面对文明传承?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热点事件:AI复原技术引发唐代审美大讨论
《青砖不语》AI微视频获奖作品刚掀起古建筑复原热潮,新一轮争议已转向历史人物形象。某平台发布的AI复原杨贵妃视频中,杏眼樱唇的现代审美特征引发史学界质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指出:"唐代'丰颊肥体'的审美与当代差异巨大,AI若仅基于现代数据训练,必然导致历史失真。"而年轻网友则反驳:"难道非要复原成壁画里的大饼脸才算真实?"
![]()
image
数据溯源:AI复原的唐代形象依据何在?
技术团队透露,当前AI复原主要依赖三类数据: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三彩女俑、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绘画。但问题在于,这些文物本身存在地域差异——长安宫廷审美与敦煌民间风格不同,传到日本的唐绘又经过本土化改造。更关键的是,现存杨贵妃相关图像均为后人想象之作,连《杨贵妃上马图》都是宋代摹本。
![]()
image
妆造还原:从"云想衣裳花想容"看唐代时尚
复旦大学服饰史专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唐代妆容的"斜红"面饰需用动物胶粘贴,现代AI却常误绘为彩绘;文献记载的"金泥簇蝶裙"需用真金线织就,而多数复原视频简化为黄色布料。当专业妆娘耗时6小时完成的唐妆,被AI一键生成时,技术便捷性与历史精确性的矛盾显露无遗。
image
争议焦点:技术还原与历史真实的边界
支持者列举《古今AI秦俑情》案例:黑龙江主妇通过数万次AI对话完成的60万字小说,让秦始皇形象更加立体。反对者则揪住"李时珍骂失眠者"等恶搞视频,指出AI正在消解历史严肃性。某高校历史系主任的质问发人深省:"当算法可以随意调整杨贵妃的腰围,我们守护的究竟是文化传承还是流量密码?"
![]()
image
多元审美: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上海朗诵艺术周的成功实践给出启示:AI让陆机"开口"吟诵《文赋》时,所有台词均严格出自古籍。技术团队甚至为每个动作标注史料出处,如"拱手礼"参考《周礼·春官》记载。这种"技术浪漫主义"与"考据强迫症"的结合,或许才是文化创新的正途。
结语:技术赋能文化,敬畏铸就传承
AI复原的杨贵妃永远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争议本身恰是文化活力的证明。当陕西理工大学用AI演绎两汉三国典故时,坚持"每个场景必有文献支撑"的原则,这种谨慎或许比技术本身更珍贵。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让技术成为摆渡的舟楫,更要警惕它变成篡改源头的暗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