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多见“委蛇”一词。
《庄子·至乐》:“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鯈,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委蛇是自然而自在的江湖生活状态。
成语“虚与委蛇”出自《庄子·应帝王》。列子师父壶子跟郑国神巫季咸斗法,壶子以虚招迷惑季咸,季咸落荒而逃。壶子于是说:“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 ❖ ❖ ❖ ❖
“虚与委蛇”本指虚己忘怀,随顺自然,不刻意强求的处事态度。《管子》载:“遗遗乎若有从治”,“遗遗”是行止从容的样子。据《正字通》释:“遗遗,与委蛇通。”
《史记》为汉初名臣刘敬、叔孙通合列一传,刘敬献策定都关中,提出和亲匈奴、迁徙豪强政策;叔孙通辅助刘邦制定朝仪,确立等级秩序,谏阻刘邦废太子,奠定汉代礼法基础。司马迁以“大直若诎,道固委蛇”八个字,评价二人的政治智慧。
唐代韩愈写《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韩愈认为采风编诗的人见识短浅,没胸襟,不把石鼓文收进“二雅”中。再如《旧五代史》中,后梁大臣敬翔上奏末帝朱友贞,称其“委蛇守文”,也是敬语。
“虚与委蛇”一词后来变为贬义,指假意殷勤、敷衍应付,《明史》中可见端倪。
《明史》中的“委蛇”多有明哲保身的意思,含贬义,如评价嘉靖时首辅徐阶:“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再如评价万历时大臣周士朴,“士朴性刚果,不能委蛇随俗,尤好与中官相搘柱,深为魏忠贤所恶。”
“委蛇”不仅形容事物长,而且有屈曲之美。“委蛇”一词,在屈原《楚辞》中一共出现5次。如“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东汉王逸注解此句说:“委蛇而长。”
从音韵角度看,“蟡”“委蛇”“肥遗”或是一回事。
❖ ❖ ❖ ❖ ❖
“蛇”字古音读“yí”,至唐代才读为“shé”。这是因为不同地域“方言”导致读音差别。《三国演义》中张飞使“丈八蛇矛”,正史对张飞武器并无确载,“丈八蛇矛”的记载见于《晋书》,猛将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
丈八蛇矛和蛇有关系?未必。《诗经》有“二矛重英”之句,清代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认为,蛇矛即夷矛、鍦(shī,古有蛇音)矛的音变:“(二矛)若夷矛之长三寻,古尺二丈四尺,当汉尺一丈八尺,所谓丈八鍦(shī)矛也。鍦、蛇、夷三字通用。”
“委蛇”见于《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委蛇”是联绵词,古人称联绵词为连语。王国维认为,“联绵字,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字形多变。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整理出“委蛇”的32种书写形式。近代学者符定一编著《联绵字典》,其中罗列了“委蛇”的83种不同写法:“经典同音之字,往往形体虽异,而意义实同,例如‘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义相迩。”
“委蛇”是联绵词,已成公论。但是,历代学者“分文析字”的做法,并非没道理。
宋代王质在《诗总闻》中考证:“委当作蜲,水精也。蛇,蠖也。其行皆纡曲。”近代学者高亨《诗经今注》中考证:“委,借为虺(huǐ),即四脚蛇,今语叫做马蛇。委蛇即虺蛇,作者把官吏比做虺蛇。”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存《君子偕老》一诗,“委蛇”一词写作“蟡它”,“蟡”“它”二字后面皆有重文符号。“它”字,在甲骨文中似蛇之形,是“蛇”字的初文。
《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据《说文》,上古畏蛇,见面打招呼,寒暄时不是问“吃了吗”“在吗”,而是“无它?”没有蛇患,就是人们祈求的平安。可以说,人类对蛇的恐惧,是源于进化本能、神经机制和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
也许是随着社会的复杂多变,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兼之人们对蛇有深入基因的恐惧,在后世演变中,大家不自觉地强化了“虚与委蛇”的贬义属性。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