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江西某医院设备采购项目‘300万元预算、1000元中标’”尚在业内引发热议,最近圈里另一份提案文件又传了出来,某头部械企以“设备捐赠”“联合办公”名义,与河南某主管部门联合立项,看似协调建设,实则被指通过设定供应商名单形成了隐形的市场门槛。使得公开竞争转为制度层面的博弈,内行人一看就懂。
![]()
①捐赠维保,实为销售?
文件里捐赠最多的监护仪、AED等,总价值1150W,但同时列出了一笔高达1283.9W的设备售后维保费用,不知道是不是一边送设备,一边收维保费,结果维保费比设备费还贵。业内质疑,这种安排可能将公益性质的捐赠转化为长期商业合作,形成“设备可赠,服务必购”的闭环。账面上是公益投入,执行中却形成销售闭环。
而下辖医疗机构是否将被动承担高昂且未必必要的维护支出,也成为关注焦点。
![]()
![]()
②部分捐赠,整体捆绑?
最让人玩味的是,捐赠数量最多的是IVD检验设备,该企业的老套路了,此前就发生过“检验设备1元中标”事件震惊全行业,现在直接升级成0元赠,反正最后都是用巨量的试剂来收回成本,有没有行业懂法的人来看看这违法违规不?
![]()
捐赠数量第三的是各类医用系统,先免费送一部分基础系统,再以“兼容性”为由,把控配套产品的准入,形成事实上的产品锁定。短期看是双赢,长期看却可能是“温柔的垄断”:医院成了被绑定的用户,市场成了单向的话语场。
真正意义上的捐赠就就是一些院前急救设备,只有5套,便宜的AED设备,只有10台,这波捐赠实际的价值确实难评。
③联合办公?排他操作?
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在实际捐赠价值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该企业建议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政企医疗卫生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当地主管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打着 “联合办公”的名义,把同类对手请出了门外。有人调侃,这类合作或已踩到准行政垄断的模糊地带,有关部门和行业机构要重视了。
企业的力量与行政的背书一旦绑在一起,就容易模糊边界——行业生态的平衡,也许就此倾斜。这被重新定义的 “捐赠”“合作”是否会因此次项目的提出,引发同行效仿,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