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阿拉伯人后代”?
![]()
别闹了,基因报告甩脸上:中亚血统快一半,阿拉伯才5%,连零头都不到。
![]()
这数据一出来,不少大爷连夜翻家谱,想找撒马尔罕的邮编。
结果真翻到了——老谱上写着“先祖自西域布哈拉来”,地名跟乌兹别克斯坦护照对上了号,比“阿拉伯”三个字出现得还勤快。
更尴尬的是语言。
天天礼拜说的“乃麻子”,压根不是阿拉伯语,是波斯语借词;喊兄弟“朵斯提”,中亚塔吉克人听了直接回一句“哟,老乡”。
阿拉伯人一脸懵:这谁?
吃的更露馅。
![]()
宁夏馆子的碗蒸羊羔肉,孜然+胡椒+洋葱,一口下去是撒马尔罕夜市的味道;真阿拉伯人烤羊肉,讲究的是整只挂坑,香料路线完全不一样。
胃不会撒谎,舌头跟着DNA走。
去年撒马尔罕挖出10世纪双语文书,粟特商人在纸上吐槽:长安房价贵、汴梁胡椒缺货,活脱脱古代“北漂”。
这批人一路东迁,娶汉族姑娘,生娃上户口,元政府给色目人优待,于是“回回”这词第一次出现,指的就是这群中亚带货王,跟骆驼背上的阿拉伯商人没半毛钱关系。
母系基因更直白:60%东亚线粒体,说明当年色目小哥哥单身汉多,就地解决人生大事。
今天西北回族小伙长得更像新疆混血,中原回族则直接混入北方大汉脸型,一眼望去全是“中国历史”本人。
![]()
最逗的是80年代“阿拉伯热”。
那会儿海湾国家有钱,经学院包机票,阿语班包分配,年轻人留胡子穿白袍,回家过古尔邦节,亲妈差点没认出来。
现在测序结果一出,当年最狂热的“阿拉伯派”默默把微信头像从迪拜塔换成撒马尔罕古城,配文:寻根,勿扰。
当然,也没必要把阿拉伯血统贬成“5%”就嫌弃。
回族这锅汤,本来就叫“百料炖中华”:中亚主材、汉文化老汤、蒙古火候、阿拉伯香料提味,最后撒一把波斯藏红花。
非要只挑一种味道,反而把菜谱念窄了。
![]()
年轻人聪明,直接躺平认“混血”:身份证写着回,口味爱着羊羔肉,听歌混着花儿与法拉克,刷剧追《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粟特商人。
历史书?
能扫码就行,谁还背血统表。
一句话:回族不是从麦加漂来的,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快递”到中国,就地打包、加料、包邮不退货。
今天再有人张嘴“你们阿拉伯后裔”,直接把基因链接甩过去——中亚R1a,了解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