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 张同意(左)和外孙一起欣赏自己收藏的邮票。
记者 李 征 摄
每每翻看自己的集邮册,65岁的张同意就有说不完的话:“这张《红楼梦》小型张邮票发行时我没有钱买,后来是我花了0.2元的‘高价’买的。”
张同意的集邮生涯,始于50年前的少年时代。那时,书信是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家里往来的信封上,各式各样的邮票成了他眼中的宝贝。“每次收到信,我都会等家人看完,赶紧把邮票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上揭下来,用清水泡软后晾干,再夹进集邮册里珍藏。”张同意回忆道,在那个年代,一张小小的邮票让人有着无比多的幸福。他和同学、朋友们分享邮票背后的故事,是最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没有钱买新邮票,只能靠‘抠’信封和交换,每一枚邮票都来得不容易。”张同意笑着说,正是这分“来之不易”,让他对每一枚邮票都格外珍惜,也为他后来的集邮之路埋下了种子。
参加工作后,每月的工资张同意只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交给母亲。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集邮爱好,总是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挤”出一部分钱,用来购买新发行的邮票。从此,他不再是随手收集,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计划地集邮。他按年代、主题整理邮票,购买专业的集邮册分类收藏,还会查阅资料记录每一枚邮票的发行背景。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他的收藏渐渐丰富起来,集邮册一本接一本地增加,家里5个书柜、展示架都摆满了集邮册,摞起来有3米多高。
在张同意的集邮册里,既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邮票,也有近年来发行的新邮品;既有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名山大川”系列,也有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主题”邮票。“每一枚邮票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套《白毛女》样板戏邮票,是当时极具代表的邮票,很有纪念意义。”张同意说,为了收集到稀缺的邮票,他还会和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交流,有时为了一枚发行量极少的邮票要等待好多年。
集邮是张同意唯一的爱好,而这分热爱也悄悄影响着他的外孙阚文远。从小跟着姥爷整理邮票、听邮票背后的故事,阚文远渐渐也爱上了集邮,并在姥爷的帮助下开始尝试制作邮品。
今年,阚文远带着自己制作的邮品参加了全国集邮联组织的“方寸世界 青春华章”2025年青少年一页邮集征集活动。其中,以抗美援朝历史为主题的《跨过鸭绿江》获得二等奖。他此前制作的展现国宝魅力的邮品《大熊猫》,还拿下2023年青少年集邮展览一等奖。
“能获奖多亏了姥爷,他不仅教我怎么整理邮票,还给我讲邮票背后的历史,让我知道每一枚邮票都藏着家国情怀。”阚文远说。
对张同意而言,集邮早已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学习知识、传承精神的方式。“通过邮票,我了解了历史、地理等知识,这些都是课本外的宝贵财富。”看着外孙接过自己的“集邮接力棒”,他更感到欣慰,“希望这方寸邮票能继续陪伴孩子成长,让他在收藏中学会珍惜,在故事中懂得责任,把这分家国情怀一直传下去。”
记者 朱颖江 实习生 孙宇轩
(焦作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