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天,网上突然冒出一张图片,说是专家复原的王昭君真实长相。
点开一看,评论区直接炸了。
![]()
“就这?”
“我们小区跳广场舞的李姨都比这好看。”
“两千年的吹捧,原来是这样?”
那张脸确实很普通。圆脸,小眼睛,看着有点婴儿肥,跟菜市场卖菜的大姐差不多。你说这是四大美女之一?打死都不信。
![]()
但问题来了——这图到底哪来的?
翻遍了各种学术网站和新闻报道,啥也没找到。知乎上有个较真的哥们花了三天查出处,结论让人哭笑不得:压根找不到权威来源,很可能就是贴吧网友随手做的。
可就这么一张来路不明的图,愣是在网上传了好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翻出来炒冷饭,配上”专家复原”“震惊了”“一言难尽”这些标题,点击量蹭蹭往上涨。
为啥大家这么吃这套?说白了,就是太想知道古人到底长啥样了。
![]()
王昭君是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里的”落雁”说的就是她。这个名号在中国人心里待了两千年,谁不好奇她真实的脸是什么样?
可复原这事,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2002年,湖南博物馆复原辛追夫人的容貌,那可是建立在完整头骨基础上的。专家们测了几百个数据点,一层层还原面部肌肉,前后花了大半年。就这,出来的结果还是引起了不少争议。
楼兰美女也一样。1980年在罗布泊发现那具干尸的时候,连头发眉毛都还在,这才有条件复原。
![]()
王昭君呢?她留下了啥?
内蒙古呼和浩特有座青冢,当地人说是昭君墓。1994年考古队用探地雷达探测过,确认是汉代墓葬没错,但能不能百分百确定就是王昭君的墓?考古报告里写得很谨慎:“极有可能”。注意这个措辞,不是”确定无疑”。
就算真是她的墓,两千年过去了,里面还能保存啥?辛追夫人那是特例中的特例,墓室多层密封,棺材里灌满防腐液体。一般的汉代墓葬,能留下几根骨头都算运气好。
![]()
没有实物,那些所谓的”复原”靠什么?古画和史书记载。
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实际上漏洞百出。
明清时期画昭君的画家很多,仇英、唐寅都画过。但那些画能当真吗?仇英生活在16世纪,距离王昭君的时代隔了1600年,他怎么可能知道王昭君长啥样?他画的,不过是明代人心目中美女该有的样子。
再说了,中国古代绘画本来就不追求写实。你看那些仕女图,从唐代到宋代,画里的女子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额头饱满、眉毛细长、眼睛细小、嘴巴很小。这是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是理想化的美,不是具体某个人的真实长相。
![]()
史书就更没谱了。《汉书》提到王昭君,只说她”以良家子选入掩宫”,连个形容词都没有。《后汉书》稍微多了点,说她”丰容靓饰”,翻译过来就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算啥描述?根本没法用来复原容貌。
倒是晋代葛洪写的《西京杂记》讲得挺详细,说宫里的画工给宫女画像,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所以被故意画丑了。这故事听着很合理,也很符合大家对昭君形象的认知。
但《西京杂记》不是正史,是小说笔记类的作品。里面的内容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编的,很难说清楚。拿文学作品当复原依据,不是开玩笑吗?
就算有了足够多的画像和文字,从二维图像转化成三维面部特征,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主观判断。“目如秋水”该怎么理解?“眉如远山”又是什么形状?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两个人看着同一段文字描述,复原出来的脸可能完全不同。
![]()
所以那些网上流传的”复原图”,压根没有科学性可言。懂行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基本不发表意见,因为这种复原毫无意义。
可话说回来,王昭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前54年左右,南郡秭归县一户普通人家生了个女儿。父亲叫王襄,给女儿取名王嫱,字昭君。山村里长大的女孩,谁也不会想到她日后会改写汉匈关系。
那时候匈奴正乱着呢。五个单于争权夺利,互相厮杀,草原上的百姓遭了大罪。呼韩邪单于在混战中几度失败,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得节节败退。走投无路,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南下归附汉朝。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投靠了汉朝。汉宣帝很高兴,亲自授予他金印。就在这一年,王昭君出生了。
公元前38年,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后宫里的宫女数以千计,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一面。王昭君就这样在冰冷的宫墙里熬了五年。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个请求:想娶汉朝女子为妻,做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很爽快地答应了。用几个宫女换取边境数十年的和平,何乐而不为?
负责挑选的大长秋在后宫转了一圈,最后挑中了王昭君。为什么是她?因为她既没背景,也没靠山,送出去不会有人说闲话。
![]()
出发那天,汉元帝在宫中设宴送行。王昭君盛装出现在大殿上,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史书说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汉元帝看了都大吃一惊。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后宫里居然藏着这么个美人。
但圣旨已下,当着呼韩邪单于的面,不能出尔反尔。汉元帝只能眼睁睁看着王昭君跟着呼韩邪单于北去。
21岁的王昭君就这样离开长安,走上了前往匈奴的路。一路上黄沙漫天,寒风呼啸,跟宫中见过的景象完全不同。到了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意思是能带来安宁的王后。
草原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还要苦。住的是毡房,吃的是兽肉,喝的是马奶。冬天寒风凛冽,夏天酷热难当。但这些都还不是最难熬的。
![]()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了。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两年多,刚生下儿子伊屠智牙师。按照匈奴的传统,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继承了单于之位。
这时候王昭君知道了一件让她震惊的事——匈奴有种叫”收继婚”的制度,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继承除生母以外的其他庶母。这种在中原文化里被视为乱伦的事,在草原上却是理所当然。
王昭君立刻给汉朝写信,请求回到故乡。但这时候的皇帝是汉成帝刘骜。汉成帝看了信,只回了四个字:“从胡俗”。意思是,你就遵从匈奴的习俗吧。
这四个字像把刀,彻底斩断了王昭君回家的希望。她终于明白了,在国家利益面前,自己不过是枚棋子。回不去了,只能认命。于是她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
![]()
这段婚姻持续了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须卜居次,小女儿叫当于居次。她努力适应草原的生活,学匈奴的语言,穿匈奴的衣服,吃匈奴的食物。
公元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病逝。他弟弟搜谐若鞮继任单于之位。这个人早就对王昭君心存窥觎,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这次王昭君没有再上书求归。她知道不会有任何回应。就这样,她嫁给了第三个单于。
两年后,这个在汉宫待了五年、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四年的女子,在自己的帐篷里安静地离开了。那年她大约35岁。
她被葬在大青山脚下,后人称那座墓为”青冢”。传说每到秋天,别处的草都枯黄了,只有昭君墓上的草还是绿的。这个传说当然很美,但更可能只是人们的想象。
![]()
《汉书》记载,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意思是边境安宁,牲畜遍地,几代人都没有战争的威胁。呼韩邪单于临终时留下遗言,继任单于不得与汉朝为敌。
王昭君的故事在她死后继续发酵,而且越传越神。
最有名的是”落雁”的故事。传说王昭君出塞时,在马背上弹琵琶,曲调凄婉动人,天上飞过的大雁听到琴声,看到马上这个美艳的女子,竟然忘记扇动翅膀,纷纷跌落在地。
![]()
这故事美则美矣,但经不起推敲。大雁的听觉虽然灵敏,但不至于被音乐迷得忘了飞行。更何况,出塞的队伍浩浩荡荡,人喊马嘶,哪还有心情弹琴?
除了这些,民间还有更离奇的传说。说王昭君的父亲去屈原庙求子,梦见明月入怀,于是怀上了王昭君。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故事,明显是后人附会出来的。因为史书记载,王昭君的父亲叫王襄,不叫王忠。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个词最初并不是专门形容四大美女的。“沉鱼”指西施浣纱,鱼看见她的倒影忘记游动而沉入水底;“落雁”是王昭君的故事;“闭月”说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进云里;“羞花”讲杨贵妃赏花,花朵都自惭形秽地收拢了。
这四个典故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对古代美女的最高赞美。但仔细想想,这些描述都带着强烈的文学色彩和夸张成分。鱼不会因为看见美女就沉下去,大雁也不会被美色迷惑而坠落,月亮更不会主动躲避,花朵也不会因为惭愧而合拢。
![]()
古代和现代的审美标准差别很大。古代讲究”三庭五眼”,脸型偏好鹅子脸或满月脸。“三庭”是指把脸的长度分为三等分,“五眼”是指脸的宽度相当于五只眼睛的长度。
汉代的审美更倾向于含蓄端庄。出土的汉代仕女俑显示,那时候的美女形象是:脸型圆润饱满,眉毛细长弯曲,眼睛细小,嘴巴小巧。这跟现代人喜欢的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完全不同。
更何况,美这东西本来就很主观。王昭君、西施、貂蝉、杨玉环之所以被称为四大美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的故事被反复传颂,形象被不断美化。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按照自己时代的审美标准来想象她们。到最后,她们已经不是真实存在过的人,而是一个个被理想化的符号。
历代歌咏昭君的诗词超过1000首,戏剧约50种。杜甫写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表达对昭君故乡的追思。马致远的《汉宫秋》把昭君出塞改编成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悲剧。这些作品都很精彩,但它们讲的更多是创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在王昭君的故乡湖北兴山县,流传着各种关于她的传说。有说她把琵琶扔进河里镇压妖怪,琵琶变成了渡船。还有山歌唱道:“二更月儿高,月影照树梢,昭君推窗赏夜景,忽闻一声思乡调,思念故乡心更躁。”
内蒙古呼和浩特也有很多关于昭君的遗迹。昭君墓前立着高大的石碑,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祭拜。近年来,两地挖掘昭君文化资源,举办”昭君文化节”,《王昭君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看到网上那些所谓的”王昭君复原图”,真的不必太较真。那些图片不过是某些人根据想象和现代审美标准制作出来的,跟真实的王昭君没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真实的王昭君长什么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无数人通过她的故事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有人歌颂她的爱国情怀,有人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人赞美她促进民族团结的功绩,也有人感慨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
美不仅仅是一张脸,一副身材。王昭君之美,不在于她是否符合某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而在于她的故事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个背井离乡的女子,那个在草原上孤独终老的身影,那个用一生换取和平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美。
那张复原图引发的争议,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对美的理解太狭隘了。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判断,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却忘了美有很多种。
真正值得我们记住的,不是王昭君长什么样,而是她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两千年,为什么至今还能打动我们。因为她的故事里,有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命运的无奈,对幸福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
![]()
你觉得那张复原图可信吗?古人的美和现代人的美,到底差在哪儿?如果王昭君活在今天,她还会被称为美女吗?评论区等你来聊。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