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进突然间发了这么一篇微博:
![]()
胡锡进微博部分截图
我还能说什么?我只能说我很认同。
这当然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问题,比如英国名嘴、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的主持人克拉克森就在电视节目the grand tour的告别发言中提到,现在的网络很不宽容,而且人们甚至组织了猎巫队,游荡在网上,寻找并处理着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归根结底,这与网络的特性有关。
网络首先营造出来了一个无需负责的环境。无论中外,网络上的诽谤造谣谩骂都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之付出代价的少之又少,即使真的造成了诸如当事人自杀之类的严重后果,达到了入刑的可能,也往往只会惩罚最恶劣的几个人,而不是所有造成这一局面的人,可偏偏每一个点赞转发的人都不无辜。很多话人们敢在网上说,也只敢在网上说,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么说的话,逼急了人家真会甩他一个嘴巴,但网上从来不存在这样的风险。
然后就是智能推荐的作用,批判这个功能的人也绝对不是我一个。在正常情况下,人是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所以只要自己愿意还是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开启这个功能之后,你所看到的都是你希望看到的,于是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我是正确的,而且我这样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有人称之为信息茧房,但其实用理工科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过程:你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在强化你已有的认知,而不是去纠正它。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呈指数状态剧烈上升或下降,而且从控制系统的角度,不会对应一个稳定的系统,而只对应短暂的崩溃状态。
![]()
图片由豆包生成
结果就是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仔细去思考,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过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就认同了某件事,而且是非常绝对的认同了某件事。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标签化:拥有某某观点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某某某。这种标签化的状态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比列举十大罪状更有害于对手,列举还有条款,含胡的指摘,是可以令人揣测到坏到茫无界限的。”十大罪状,至少是清楚的,还有抗辩的可能,这种含含糊糊一棍子打下来真是百口莫辩。
这种人在网上越来越多,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到,越是喜欢上网、上网成瘾,越有可能成为这种人。我和我的那些朋友都喜欢看书,上网只是一个查阅资料或者联系朋友的手段而已,这并不是我们了解世界或者获取深度思考知识的来源,可惜那些上网成瘾、觉得上面的东西值得浪费大几个小时的人没有这样的觉悟。而且骂人这样的事确实本身也成瘾,别的不说,鲁迅跟李敖应该都是患者。再加之现在大家压力都很大,有的是人很清楚他们说的话没法跟现实生活中的真人说,就跑到网络上跟自以为是虚拟,但实际上也是真人的人说了。那几个著名的聊天儿的软件,比如某乎某吧,几乎是著名的情绪垃圾站,进去的人无非是两种结果:要不然掩起鼻子仓皇而逃,要不然就进去与恶臭融为一体,跟他们斗。
于是那些没有精力跟人吵架的人,只能选择什么都不说。我们高中的时候都学过契诃夫的经典名作《套中人》,契科夫写道,小镇里面的人让别里科夫搞得什么都不敢做。只是我觉得契诃夫还是太保守了,他笔下的别里科夫终究不会骂人,只不过是絮絮叨叨地念叨而已。我们这个年代的很多人其实比别里科夫要暴虐很多,尤其是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无需负责的时候。
当然更重要的是,发泄情绪之类的或许还情有可原,毕竟可以理解,谁都干过,但有些人却把这当成了一个猎取名利和利益的途径,他们知道有的是人不会思考,却自以为自己会独立思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之前看过的司马夹头等人,我之前也写过他的文章。其实我知道真的没啥可写,因为恶心,但确实应该留下点材料作为历史的教训——要知道鲁迅早在100来年前就说过:“但足以破灭这运动的持续的危机,在目下就有三样:一是日夜偏注于表面的宣传,鄙弃他事;二是对同类太操切,稍有不合,便呼之为国贼,为洋奴;三是有许多巧人,反利用机会,来猎取自己目前的利益”,但论效果恐怕只能说没有。鲁迅可能更没想到,还会有向某刚这样的人拿这样的言论作为他“侮辱中国人”的证据。
所以群妖围舞,正常的人类就只好躲出去了。什么都别说了吧——不要谈你是环保主义者,不要转发名人名言,不要提你支持性少数群体,不要提你支持素食,不要提你喜欢我们之前的朝代,不要提你支持女权,不要提让孩子读格林童话,不要提早上吃牛奶面包,不要提你在外国获过奖——这都是当汉奸的证据,从来都是百口莫辩的。我敢写这些东西,也无非是因为用笔名写而已。
![]()
图片由豆包生成
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不会持续多久,这毕竟不是正常现象。我永远记得有那么几次,我们这些沉默的人出来打破沉默,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最典型的是当年的冈本六君子事件,熊老六等人一边痛骂穿和服的女孩,一边自己带货卖日本避孕套,结果被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揭露这些事儿的网友落魄的三叔功成名退,临走时留下一番至今都让人在被窝里偷流眼泪的话:
这件事由始至终,很多人觉得叫他们冈本六君子搞笑,很多人乐见魔法对抗魔法。但也有人感谢我,他们有了反抗双标爱国的勇气,她们感谢我互联网嘴替。他们每一个都曾是一个小众群体,粉着自己的小偶像,有着自己的小快乐,在自己小小快乐中爱着这个伟大的国家。直到有些人借爱国的名义冲进她们的小屋,毁了她们的小快乐。踩在疮痍之上教训她们:”置民族感情于何地”。自那以后,她们失去了快乐,也不再说爱国,直到这股沉默的洪流汇聚成海。所以,并不是15万打赢了1000万,也并不是我打赢了冈本六君子。而是沉默的爱国者,真正的爱国者打赢了一群从没爱过国家,从没爱过人民,甚至从没爱过自己的粉丝,只想着利用一切流量恰烂钱的一群BIE三。
沉默的洪流汇聚成海,这场景太美了,却又太难了,我甚至不敢想象我能看到——哪怕我只是00后。但若真有这一天,就让我们摘下面具卸下铠甲,以最放松的面容真诚相见吧。而或许,在“我们”中,也有当年的胡某进——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指一类人。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