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0
分享至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对五千年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曾有四个显著的寒冷期,总时长超过1500年。

西周时期,长江、汉水这样的大江大河都能冻得结结实实;唐代,浙江的富春江封冻十日,船只难行;宋代,太湖结冰数尺,人能在冰上行走,直接导致洞庭山的橘子树被团灭。



而到了明清小冰期,淮河一带大雪能从农历九月下到次年二月。

这不是零下几度,而是动辄零下几十度的极寒,是“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的人间惨剧。

面对这种级别的寒冬,没有棉花,古人究竟是靠什么“装备”和“技能”扛过来的?



建筑里的御寒秘方

对古代的统治阶级和富豪来说,冬天不过是换一种方式享受生活。

他们的御寒“黑科技”,足以让现代人都感到惊叹。

在没有棉花的时代,为了御冬,古人在建筑上下足了功夫。



秦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火墙和壁炉的雏形。

这种设计极为巧妙,工匠将宫殿的墙壁砌成中空的,墙内有烟道与殿外的炉灶相连。

仆人在外面烧炭,热气便顺着墙体循环,为整个房间供暖,堪称古代版的“全屋地暖”。

到了汉代,这种技术更加成熟。

汉武帝建造的“温室殿”,不仅有火墙供暖,墙壁更是用花椒和泥土混合涂抹,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椒房”。



花椒性温,能让宫室温暖如春,散发香气,还能防潮驱虫。

在当时,花椒是堪比黄金的贡品,用它来涂墙,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

椒房之内,再铺上西域的地毯,挂上厚重的锦缎帷幔和珍贵的鸿羽帐子,燃烧桂皮等香料,屋外冰天雪地,屋内温暖如春,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然而,这堵温暖的墙,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当皇亲国戚在椒房殿里享受奢华时,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正蜷缩在“上漏下湿”的茅草屋里瑟瑟发抖。

诗人杜甫那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绝非无病呻吟,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考古发现,唐代穷人的茅屋墙壁厚度甚至不足十厘米,几乎没有任何保暖能力。

平民的智慧,是在绝境中逼出来的。

他们在室内挖一个土坑,白天生火做饭,晚上全家围着尚未熄灭的余烬取暖,这就是“火塘”。

而在更寒冷的北方,诞生了一项伟大的发明——火炕。

火炕将灶台和床体连接起来,利用做饭的余热为床铺加温,经济又实用。



这种设计巧妙地实现了热能的二次利用,让无数北方家庭在漫漫长夜中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有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到北方后,第一次见到火炕,竟以为是要把他们放上去烤的刑具,可见南北和阶层之间的认知差异有多大。

狐腋裘与绝命纸衣

在那个没有棉花的时代,穿什么,直接决定了生死。

衣物的填充物,是划分阶层最直观的标志。



富贵人家的衣橱里,顶级御寒装备是“裘”,也就是皮草。

这不是普通的皮草,而是极尽奢华的讲究。

《诗经》里提到的“狐裘黄黄”,指的是用狐狸腋下最柔软的那一小块皮毛制成的裘衣。

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代一件顶级的白狐腋裘,其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总开销。

除了皮草,丝绵也是富人的选择。



将蚕丝加工成绵絮填充进衣物,轻薄又保暖,白居易曾赞叹“吴绵软如云,为裘有余温”。

但丝绵价格昂贵,甚至被官府作为赋税征收,寻常百姓根本无福消受。

那么,穷人穿什么?

他们穿着粗糙的麻布或葛布制成的“褐”,保暖效果极差。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在两层布之间,填充一切可以找到的东西:比如乱麻、芦花、柳絮、动物毛发等等。



而当这些都找不到时,一项令人心酸的发明登场了——纸衣和纸被。

你没看错,就是用纸做的衣服。

当然,此纸非彼纸。

这是一种用楮树皮、藤条等原料制成的“皮纸”,经过特殊工艺加工,使其坚韧耐磨。

将多层这样的纸张叠加缝制,可以起到一定的挡风和保暖效果。



唐宋时期,造纸术发达,这种成本低廉的“纸裘”在贫苦大众中颇为流行。

纸衣僵硬、不透气,一活动就哗哗作响,更致命的是遇水即烂。

在雨雪天,一件纸衣可能就意味着一条人命。

它不是什么风雅的文人时尚,而是穷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最后选择。



银丝炭与卖炭翁的悲歌

有了房子和衣服,还需要燃料来制造热源。

然而,温暖的代价,在古代同样无比高昂。

富人有便携式的“暖宝宝”。

比如精巧的铜制手炉,可以捧在手里或揣在袖中,里面烧的是几乎无烟无味的优质“银丝炭”,能持续散发热量大半天。



到了晚上,还有“汤婆子”,一个铜或锡制的扁壶,灌满开水放进被窝,可以整夜保暖。

这些温暖,都建立在昂贵的燃料——炭之上。

对富人来说,烧炭取暖是冬季的日常。

但对平民而言,炭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语道尽了底层的悲哀:他们辛苦烧制的炭,自己却一个也用不起,只能在冰天雪地里盼着天气更冷,好让炭能卖个好价钱。



有人会说,不烧炭,可以烧柴啊。

但在古代,柴同样不是免费的。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都城附近的森林资源早已被砍伐殆尽。

木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官府严格控制采伐。

平民上山打柴,不仅要走很远的路,消耗大量体力,还可能受到限制和惩罚。



有日本僧人记载,他所见的唐代华北平民,因为极度缺乏燃料,常年只能吃冷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说的“薪水”一词,其最初的含义就包含了柴薪和汲水的补贴,因为在古代,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

温暖终入百姓家

这场持续了数千年的“抗寒战争”,其转折点源于一种白色纤维的普及——棉花。



棉花其实很早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长期以来只是在边疆地区小范围种植,属于稀有品。

直到元代,情况才开始改变。

元政府设立“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税,棉布年产量达到10万匹。



而真正带来技术革命的,是纺织家黄道婆。

她从海南黎族地区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良,极大地提升了棉纺织的效率和质量,让“乌泥泾被”名满天下。

最终,将这份温暖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深知百姓疾苦,也看到了棉花的巨大潜力。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棉花种植,规定“有田五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植棉半亩”。

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棉花的普及。

到了明代中后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已经“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从此,柔软、保暖又廉价的棉被、棉衣,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过冬方式。



那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纸衣”,也终于可以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在坦桑尼亚遭遇武装人员索贿,小伙用练功券机智化解,当事人提醒在坦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在坦桑尼亚遭遇武装人员索贿,小伙用练功券机智化解,当事人提醒在坦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潇湘晨报
2025-11-10 19:10:13
大降温!0℃以下!江苏气象最新预报

大降温!0℃以下!江苏气象最新预报

现代快报
2025-11-11 07:25:06
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解读:让历史做评价

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解读:让历史做评价

小筑
2025-11-09 10:03:20
“马”字辈个股异动拉升

“马”字辈个股异动拉升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1 10:30:03
15天内2次挑衅!高市早苗引火烧身,中方亮明底牌,这次绝不手软

15天内2次挑衅!高市早苗引火烧身,中方亮明底牌,这次绝不手软

阿七说史
2025-11-10 10:31:06
宋祖德打假李连杰,真的克隆了一个李连杰?

宋祖德打假李连杰,真的克隆了一个李连杰?

港剧叔
2025-11-11 09:30:05
郭汾阳要养废了!看岳云鹏演唱会,眼神发痴手不老实一个劲亲王惠

郭汾阳要养废了!看岳云鹏演唱会,眼神发痴手不老实一个劲亲王惠

小娱乐悠悠
2025-11-11 11:09:24
A股:今天,突然又砸盘了,让人捧腹大笑

A股:今天,突然又砸盘了,让人捧腹大笑

一只番茄鱼
2025-11-11 11:58:15
罗晋传来喜讯,全网恭喜,终于等到这一天

罗晋传来喜讯,全网恭喜,终于等到这一天

梨花黛娱
2025-11-10 17:37:21
罕见!某上市公司补缴税款7.38亿元!补税5.08亿+滞纳金2.3亿

罕见!某上市公司补缴税款7.38亿元!补税5.08亿+滞纳金2.3亿

新浪财经
2025-11-11 14:03:55
重磅!皇马同意交换交易:利物浦 “水货” 换心仪已久的罗德里戈

重磅!皇马同意交换交易:利物浦 “水货” 换心仪已久的罗德里戈

澜归序
2025-11-10 12:22:19
国行PS5 Pro价格持续降低!消费券+国补4461元入手

国行PS5 Pro价格持续降低!消费券+国补4461元入手

游民星空
2025-11-11 14:11:12
得过流感还要打疫苗吗?疾控专家解惑

得过流感还要打疫苗吗?疾控专家解惑

中国青年报
2025-11-10 18:17:04
NBA11日综述:2场绝杀+4状元爆发,两超巨砍30+,1人打破队史纪录

NBA11日综述:2场绝杀+4状元爆发,两超巨砍30+,1人打破队史纪录

篮球圈里的那些事
2025-11-11 14:33:48
台湾回归还有一种新方案,国民党若同意,解放军或无需动武

台湾回归还有一种新方案,国民党若同意,解放军或无需动武

瞻史
2025-10-31 02:20:52
深圳女子公开寻亲:只要当年我不是被父母遗弃的,有多套房已为他们准备好…

深圳女子公开寻亲:只要当年我不是被父母遗弃的,有多套房已为他们准备好…

广东活动
2025-11-11 12:13:02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

百态人间
2025-10-18 11:53:06
河北6地,撤乡设镇!

河北6地,撤乡设镇!

极目新闻
2025-11-11 12:00:36
数学,到底是人类的发现还是发明?看完之后你不会再纠结!

数学,到底是人类的发现还是发明?看完之后你不会再纠结!

宇宙时空
2025-11-06 09:02:26
中国首例五胞胎终于长大了,父亲因劳累去世,母亲直言后悔生下他们

中国首例五胞胎终于长大了,父亲因劳累去世,母亲直言后悔生下他们

等风来育儿联盟
2025-08-01 12:21:35
2025-11-11 15:00:49
博览历史 incentive-icons
博览历史
了解世界历史,学之鉴之。
8494文章数 534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高市早苗创了纪录 上台20天中方两次强烈抗议

头条要闻

牛弹琴:高市早苗创了纪录 上台20天中方两次强烈抗议

体育要闻

重返诺坎普!梅西:希望有一天能回来

娱乐要闻

何超莲窦骁真的没离婚?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家居
房产
旅游
时尚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四方食事 不过人间烟火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旅游要闻

伊春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来了!12月1日起梯次启幕

静奢风,有品位的都在穿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