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这支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军队开端”的武装力量,却在1911年武昌起义中拒绝效忠朝廷,转而支持袁世凯逼宫,最终导致清朝覆灭。耗费巨资打造的国防利器反成政权掘墓人,其背后是政治体制、军事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
![]()
甲午那年签了《马关条约》,满朝廷那些旧式的八旗、绿营,看着就不行了,根本撑不起场子,天津小站那边,胡燏棻就带着人练起了“定武军”,到了十一月袁世凯接了手,名字一换叫“新建陆军”,全套德国人的法子,七千来号人,后来李鸿章病故,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兼着北洋大臣,这支队伍就扩成了北洋六镇,足足八万人,看着是现代军队的架势了,清廷本想着靠这个巩固江山,哪晓得这新军一搞,把老一套的规矩全给搅乱了。
![]()
这军队怎么就不听话了,根子在用人上,袁世凯搞结拜,收干儿子,到处联姻,关系网拉得死死的,练兵的时候,士兵吃饭前都得喊“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心里向着谁就不一样了,军官们都听袁世凯的,朝廷的话不好使,后来朝廷想削他的权,找了个腿脚有毛病的由头让他回家了,北洋那帮将领根本不干,派荫昌去接管,谁也不理他,朝廷没辙,又只能把袁世凯请回来,中央想直接管军队,门都没有。
![]()
满族和汉族的疙瘩,也是越来越大,光绪和慈禧一走,载沣上了台,弄了个“皇族内阁”,十三个位置,九个是满族,里面还有七个是皇亲国戚,北洋这边的汉族军官们看着心里能舒服吗,1910年荫昌去管北洋军,冯国璋、段祺瑞这些人,面上听着,背地里磨洋工,等到1911年武昌那边一响,载沣让荫昌带兵南下,北洋军就说粮草跟不上,趴着不动,就等着袁世凯回来领兵。
![]()
钱,这是最实在的,国库都空了,清政府让各个省自己想办法筹军费,这下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手里既有钱又有兵,腰杆就硬了,北洋军的开销,大头靠直隶的税收和袁世凯自己去张罗,朝廷拨的也就三成,兵吃谁的饭就听谁的话,谁给钱就跟谁走,朝廷指挥不动地方,后来袁世凯跟南边的革命党谈条件,北洋军就成了他手里的牌,不再是国家的军队。
过去那种忠君爱国的想法,也慢慢淡了,新军的军官们都上过学堂,看过西方的书,嘴里说的都是民主共和,大清王朝在他们心里的分量,远不如老军队那么重,1906年办的北洋军官学堂,教的是数理化、测绘、战术,讲忠君思想的政治课只占那么一点点,军事本事学到了,对朝廷的忠心却没了,革命党喊“驱除鞑虏”,北洋军里不少官兵听着,觉得这是民族大义,不是造反。
![]()
指挥的套路也对不上,北洋军学的是德国的参谋制度,命令一层一层往下传,清廷发命令还用老掉牙的廷寄,格式都不一样,底下的人就能找借口不执行,1911年载涛让北洋军南下,段祺瑞就说你这文件不合规矩,直接给顶了回去,两套系统互相打架,管也管不到一块去。
这其实也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太平天国那会儿起,什么湘军、淮军,兵都是地方大员自己招的,就成了传统,袁世凯也是照着这个路子走,把北洋军彻彻底底变成了他自己的私人武装,跟中央脱了钩,到1912年溥仪退位,紫禁城外的北洋部队动都没动一下,谁都没说句话,那个老传统算是走到头了。
![]()
北洋军这一失控,把近代中国一个大难题直接摆在了桌面上,在一个旧壳子里搞军事现代化,忠诚跟效率就拧巴了,清廷想靠新军保命,又怕新军太强反过来咬自己一口,改革改得畏首畏尾,袁世凯就钻了这个空子,建起了自己的军事王国,虽然他拿到了权力,但也是暂时的,后面就是军阀混战,中国更乱了,回头看,光有新式的军队,政治上还是老一套,最后受伤的还是搞改革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